从敬畏自然到尊重自然(未删节版)
杨通进
注:此为全稿,与《河南日报》发表版略有不同。后面一段谈到了方舟子常用的“特异归纳法”和“特异推理”。在此例中,方表现了整体等于部分简单加和的还原论观念,系统的突现性质被悄悄去掉了。
有的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做突现性和非还原性,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也是一则笑话:当年有一个人说,他爱“国”、爱“民”、爱“党”,单个看,他的爱都不错。可是,整体上读起来,他的话似乎是爱“国民党”!于是,别人指责他有政治问题。
注2:
小方同学起初以为杨博士的文章大约支持了自己的观点,看了CSC网站转载杨文之后(我们转载杨文不是简单地看杨此文中的观点是否与我们一样,观点是次要的。杨博士对生态伦理颇有研究,译介了大量学术资料。杨在此争论中非常有发言权,他的言论非常值得收录),就把杨的文章收到自己的网站上(未收到存照或者打假栏目!),后来发现杨博士的文章后面还有一段于己不利的话,于是气急败坏,匆忙中写了《杨通进的“非典逻辑”和刘华杰的“特异推理”》,将杨博士损了一通。此外,小方实在有点像小孩子打架,当别人说“你X”时,小方只会说“你才X呢”! 小方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三次如此表现了。小方同学,争论中习惯于由点到面,由单称陈述直接推出全称陈述,我将小方的这一本事命名为小方“特异推理”或者“特异归纳法”。小方是反特异功能的(偶也不相信),但他本人突然具有了特异功能,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科学哲学中的归纳问题,功夫了得!
小方文章标题中把“特异推理”安到了俺的头上,偶不敢掠他人之美,一定要反复重申小方的发明权,特此再注一回。(2005-3-21)
--HJ。
从敬畏自然到尊重自然
杨通进
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基。古代的四大文明都起源于土地肥沃、物种丰富的河流地区。对环境的过度破坏是古代文明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须臾不可离的空气、水和土地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作为人类食物的绝大多数动植物物种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减轻了。但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这一基本的前提并没有改变。因此,现代人对自然应心存感激,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尊重自然的前提是认可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既不对自然顶礼膜拜,也不把自然视为自己的臣民和征服对象,而是把自然视为人类的合作伙伴。尊重自然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并维护自然的完整性与稳定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大规模地毁灭物种,不过快地毁灭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尊重自然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更不意味着人类不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它只是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的基本规律;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同时,适当关注其他生命的生存和延续。
尊重自然是科学理性的升华。现代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已经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的命运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生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返回来伤害人类自己,所以,人类对自然的伤害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伤害,对自然的不尊重实际上就是对人类自己的不尊重。这里的问题已经不是人类应不应该尊重自然的问题,而是人类实际上能不能够不尊重自然、或是否还可以选择不尊重自然的问题。人类既然不想伤害自己,他就只能选择尊重自然,选择不伤害自然。
尊重自然是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人类的道德关怀的对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扩展的。在最早的部落和氏族社会,人类道德的关怀对象只是自己这一部落和氏族的人;人们只对本部落本氏族的人讲道德;其他部落和氏族的人都被当作物品或财产来对待,对他们的处置或杀害不受道德的约束。随着文明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人们的道德关怀的范围逐渐扩展到了外乡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现在,随着人们的道德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环境意识的普遍觉醒,人们已经开始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了人类之外的动物、其他生命和整个地球。人类伦理的调节范围也是逐步扩展的。最早的伦理调节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的伦理致力于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现代伦理则已开始尝试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对自然的关心和尊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尊重自然、关心环境也已成为一个人有教养的标志。
尊重自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原始文明时代,以直接利用自然物为特征的采集和渔猎活动,是人们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活动的成果,主要依赖于盲目的自然力,所以,人们对于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崇拜。在农业文明时代,以利用和强化自然过程为特征的农耕和畜牧活动,是农业文明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活动的成果,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相互配合。因而,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是敬畏。工业生产(包括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科学技术来控制、改造和驾驭自然过程,制造出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产品。由于工业生产基本上摆脱了对自然力的依赖,因而征服和占有就成了人们对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但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工业文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人类文明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的转型,把对环境危机的思考提高到文明批判的高度,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和克服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方法。这不仅需要调整人类的政治经济制度,还需要调整人类的价值观,树立尊重自然的基本态度。只有把尊重自然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准则,人类才能真正实现文明与自然的和解。
尊重自然与敬畏自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敬畏自然包含有对自然恐惧、害怕和崇拜的因素;它以人类的弱小和自然的强大为前提。自然高高在上,人类匍匐在下;这是一种以自然为主宰、以人类为仆人的不平等的关系。但是,在现代社会,人类干扰、控制和征服自然的力量已经大大加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已不再是豪言壮语,而是寻常之事。面对被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人,自然已然是一个弱者。自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已经荡然无存。因此,再想要现代人害怕自然,崇拜自然,这已经不太可能。尊重自然的理念扬弃了敬畏自然的思想中这一消极的因素,而继承了其亲近自然、感激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精神。
与敬畏自然的思想一样,尊重自然的理念也要求我们把自然视为人类的养育者,对自然心存感激。纵观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孕育和养育了人类,只有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大自然虽然偶而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伤害——通过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但总的来看,大自然对人类还是足够温和、足够友善,以致人类能够在其中顺利地生存和繁衍。方舟子先生认为,由于他“想像不出对蚊子、臭虫、病毒、病菌、地震、海啸这些大自然的产物有什么好崇拜的”,因而自然不值得敬畏(见《北京科技报》2005年1月20日)。这种推论犯了一个基本的逻辑错误:从部分推出整体。如果方先生染上了非典,我们能够说,由于我们不尊重方先生身上的非典病毒,所以我们不尊重方先生吗?当然不能。我们尊重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方先生,不管他身上有多少我们不喜欢的因素(不管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同理,我们尊重的是作为整体的自然。我们不能因为自然中有某些我们不喜欢的因素,就认为作为整体的自然不值得我们尊重。
文章来源: 河南日报200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