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视频这是一个72小时慢速拍摄的视频,显示了人体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形成简单的人类肝脏的过程。来源:Takanori Takebe
自1981年发现胚胎干细胞以来,还没有实验室成功利用多能干细胞构建能血管化的复杂器官。主流观点认为,要在体外重塑器官发育时的细胞间相互作用是不现实的。然而,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的研究小组冲击了这一观点:他们利用人类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s)在体外培育了简单的人类肝脏,移植到小鼠体内后,这些肝脏成功血管化并正常行使功能,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自然》上。
此前,全球有不少实验室一直致力于在三维塑料支架的帮助下,利用病人自身的细胞培育器官。武部贵则(Takebe Takanori)和横滨市立大学的同事尝试了别的策略:他们让细胞自己构建支架。伦敦国王学院的干细胞科学高级讲师达斯克•伊里奇(Dusko Ilic)评论称,武部小组选择的策略非常有前景。
研究者将人体皮肤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使其分化为早期肝细胞,并与其他两种对肝脏发育极其重要的细胞混合:一种是用于构建血管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UMECs),另一种是用于连接组织的人类间充质干细胞(MSCs)。很快,这些细胞开始自组装成肉眼可见的立体细胞团。5天之后,培养皿里的景象让武部完全惊呆了:细胞团组装成了一个微小的三维结构,像一个缩小版的肝脏一样运作。这种微小的肝脏只有大约5毫米长,却在逐渐形成自己的血管。武部把这个小东西称为“肝芽”(Liver buds)。
由人体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培养而来的人类肝脏。来源:Takanori Takebe
随后,研究者把肝芽异位移植到免疫缺陷的小鼠身上。在48小时之内,肝芽就快速地与小鼠的血管连接。大约10天之后,肝芽开始正常运作。利用基因芯片,研究者分析了83种已知在肝脏发育过程中连续上调的基因,发现在利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培育的肝芽中,这些基因的表达谱与在人类胎儿肝细胞发育成的早期肝组织中相近。
为了检验肝芽的药物代谢活性,研究者还对被植入肝芽的小鼠使用酮洛芬和异哇胍两种药物——这两种药物在人类和小鼠中的代谢途径是不同的。在用药后,研究者在小鼠的尿液和血清样本中检测到了人类特异性的代谢产物。进一步的代谢组实验表明,移植到小鼠体内的肝芽与成人肝脏具有代谢上的相似性。这些结果表明,移植到小鼠体内的肝芽正在发挥人类肝脏的功能。
后续实验发现,对使用更昔洛韦诱导的肝衰竭小鼠进行肝芽移植后,肝衰竭小鼠的存活率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上述研究结果共同证明,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制备出的人造肝脏,确实具备真正的肝脏的功能。
这是科学界首次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s)培育出具有功能的人类器官,许多同行都对武部贵则小组的研究表示赞许。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的乔治•丹利(George Daley)称这是一场伟大的进步。爱丁堡大学的干细胞学家斯图尔德•福布斯(Stuart Forbes)表示这些成果非常鼓舞人心。伦敦大学学院的克里斯•梅森(Chris Mason)则指出,iPS肝芽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促进药物改良:武部的研究数据可能帮助开发者更好地预测病人对药物的代谢过程,以更早地检测出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虽然武部的研究令人惊喜,但也只是非常初步的结果。许多学者都提到,在将这种方法引入临床治疗之前,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研究。目前这些微型肝脏的规模太小,结构也并不完整——这些肝芽没有胆管。武部贵则强调,最重要的一步是令肝芽发育到足够移植进人体。目前需要的是建立新的自动化培养系统,使得肝芽的大量制备成为可能。从实验室走到临床应用,研究者估计大约还需要十年时间。
本文转自果壳网(XXXXXXXXX) 作者C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