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型
研磨刀具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手中刀刃的形制,或者说你希望研磨何种刀刃。以下是常见的13种刀刃
1号 是现在几乎所有的生产厂家采用的一种刀具开刃形式。自然有其科学道理。这种刀刃:刀体强度高,仔细研磨刀刃也很锋利,尤其是方便研磨,同时对研磨技术要求非常低,完全不懂刀的人也可以在定角磨刀器的帮助下研磨。但就我看来缺点是窄窄的一条刀刃,让人没有一种利刃的震撼感。
2号 其实就是1号的变形刀刃,刀体内凹,形成一种整体式的血槽效果。巴克的刀具经常采用。
3号,4号,多见于传统手工打制、研磨的刀具,比如唐大刀、日本武士刀……。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开刃角度的不同。这种类型刀刃角度很小,经过研磨极其锋利,远非1、2号可以相比,尤其在砍辟时的侵彻度非常高,但缺点是刀体的强度会因为极小的开刃角度而降低,容易造成缺口(刀口硬度过高)和卷刃(刀口硬度低)。不过这种刀刃如果是非高强度工作,即使在磨损之后也能够保持较高的锋利度,而1、2号在刀刃磨损的情况下就近乎于“顽铁”了。这种刀刃的另一个缺点是对于研磨者的技术要求极高(追求美观的情况下),磨损卷刃后的重新研磨也非常的费时费力。
5号是3、4号的变形,仅仅是内弧形刀身形成整体式血槽的变化。比如蒙古刀,保安刀等中国民族手工刀具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刀刃,
6号刀刃很少见,倒是在一些西洋古刀剑上屡有发现。这种刀刃在自行研磨后很难保持原貌往往转变成5号刀刃。6号刀刃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老式剃须刀。
7号刀刃可以说整个刀身就是刀刃,多见于需要极其锋利的特殊用途刀具,不过倒也常常在菜刀上发现这种研磨方式(也因刀而异,有些人在研磨时将菜刀完全平压于刀石上研磨就会形成这种刀刃)。
8号的刀刃面是弧形的,其实准确的说这种类型的刀刃不是刻意研磨,往往是因为技术不佳,无法在研磨时自始至终的保持一致的研磨角度造成的。多见于大型藏刀,中国古代的平造单手刀……。
9号、10号是偏锋,这种刀刃多见于刻刀、凿刀、剥皮刀等特殊用途刀具。如果匕首使用这种刀刃的话并不合适使用时受力,但是会大大的方便研磨,免除了反手研磨的麻烦,算是研磨技术不佳者的福音。不过汉阳造的刺刀采用了这种单刃偏锋的刀刃。
11-13号是刀背的假刃研磨方式。这种刀刃的目的不是切割,而是在刺入的时候引导刀身,所以不追求锋利,当然也有比较极端的人,比如我,就将丛林王2号,buck119,buck夜鹰等刀背或刀尖的假刃完全改变角度,重新研磨成3号刀刃。
双刃刀剑的研磨大同小异,除了古代一些8面研磨的青铜剑外,与单刃刀具就是一个对称的关系没有另外画图。
下面开始说磨刀研磨一把锋利而又美观的刀刃关键是以下三点
一,选择正确的磨刀石。
二,把握正确的开刃角度
三,手稳,磨制过程中始终保持刀刃研磨角度不变。
(图中是磨刀的部分必须材料,刀具都是研磨好了的,实在没有钝了的,包涵)
1 磨刀石
磨刀要用刀石,至少3块,粗中细。
粗刀石可以用普通的长方形双面粗油石,用途是快速研磨顽钝的刀锋、修正刀型。
中号刀石可以选用细油石代替,或者研磨迅速却又比较细腻的合成刀石,用途是磨砺刀锋,刀刃定型
细刀石选用青石,用途是研磨光滑刀刃使其美观,抛光锋刃使其达到最好的锋利度。
条件允许的话,根据自己的需要添置粗细、研磨性能不同的磨刀石,一般的业余爱好者6块就足够了。
现在有很多名目繁杂的磨刀石材料,就像当年听到“等离子烫发”一样名目繁多、材料奇特,让我不知其中奥妙。其实好用就行,但是要说几点,首先不能太小,太小的磨刀石那就是应急的东西,是在野外刀钝了不得已使用的辅助工具。拿来磨刀稳定性以及研磨效率太低!其次各类形形色色的粗、中磨刀石因为他们的主要在粗磨阶段使用,这就决定了只要是磨起来手感确实、研磨速度快,不打滑就好,价钱是次要的。最后真正好的细刀石就是亚洲丘陵和山区出产的沉积岩磨刀石,这些刀石是上亿年沉积之后上天赐予的礼物,是无可替代的!中国的江南地区和日本都有出产。我们那边叫“青石”,而且根据颜色有不同的细腻度,蓝色的偏硬、偏粗,绿色的偏软、偏细。黄色的侧最是柔软,磨制的刀刃细腻、温润、柔滑。当年为了一块好的刀石可以冬天枯水期,在河边花上一个下午慢慢寻觅。
此外有很多定角磨刀器,和一些其他的好东西,并不是反对这些东西,他们确实方便、快速、不需要任何基础,但是借助定角磨刀器研磨的刀刃尽管规矩整齐,但始终少了些灵气,另外适应面太窄,不如人手灵活自如可以心随意动。还有些方便磨刀器纯粹就是超市卖给家庭主妇锵菜刀用的,你拿来磨匕首实在是有点中用不中看!技术允许还是手工研磨的好。
2 研磨 研磨没有别的巧就是四个字——耐心、手稳。
2.0准备
首先准备一大盆水,将刀石泡上。
接着将刀石纵向摆在自己面前稳固靠墙的桌子上,并在刀石首尾放上略薄的两块木板,刀石前面的木板抵墙,后方的木板用胸口抵好,固定防止移动。研磨的过程中一定要随时记得加水润湿刀石,清洗表面研磨产生的淤泥。同时刀石要不断的调换方向,使其磨损均匀。
2.1确认角度
如果是日本刀式的传统整体式刀刃,往刀石上一压刀刃的角度就可以确定了,感觉明显无需赘言,难就难在研磨现代小凸边窄刃条的机制刀具。
这种刀的真正刀刃研磨面是窄窄的一条,研磨时极难把握正确角度,确认角度时选用最细腻的刀石,用手把刀体按照自己认为理想的角度压在刀石上,保持好角度轻轻一磨,马上拿起来观察新鲜的研磨面是否和原始研磨面吻合。不断调整角度,直到二者重和,记住此时的手位和刀刃在刀石上的角度,接下来换用粗刀石开始初步研磨刀刃。
这个过程很重要,换刀石后也不能忘记角度。如果技术不高,心中没底也可以在刀刃研磨面上用水彩笔涂色后再试磨,根据刀刃上颜色的磨损可以很好的帮助判断角度选择是否正确。当然技术很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重新选择刀刃角度。
2.2研磨手法
研磨时要意在刀刃。
研磨右侧刀刃时,刀刃向内;右手四指环握刀柄并且施加给刀柄一个逆时针的旋转力,大拇指按压住刀覃靠近刀刃一侧,这样可以保证着力点在刀刃之上;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压住刀身尽量靠近刀刃一侧,刀身纵线与刀石呈45度左右的角度相交,前后来回研磨。
备注:对于大型刀,可以用整个左手掌外侧面的手刀部位紧紧的沿着刀刃纵向压紧。对于无刀覃的阔身刀具(比如菜刀),仍然左手手刀压住刀刃部位,右手四指环握刀柄施力,大拇指则按压住刀身但尽量靠近刀刃,没有护手的阻挡可以让整个刀身纵线与刀石平行,前后来回研磨。
问题:有人喜欢刀身纵线与刀石垂直,前后推磨,这样等于是把刀刃当成了铲土车在刀石上来回折磨,及累手又伤刀。尤其是这样研磨时,手根本不可有效的掌控刀身施力,刀刃与刀石的研磨角度于一来一回之间不停的变化,就像跷跷板一样,实在不可取。这种磨刀方法多见于影视剧中的磨刀场景,让人看得浑身不舒服。
研磨左侧刀刃是个难点,也就是大家说的磨反手刀,
(别扭的标准反手磨)
技术好的和左撇子可以继续按顺手磨刀的方法对称研磨另一侧。那其他人呢?当然敢写这个文章自然有妙计献上。
右手五指握实刀柄,刀刃朝前,施加给刀柄一个顺时针的旋转力;接下来抬起食指压住刀覃,保证着力点在刀刃之上;左手大拇指轻轻贴住刀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压住刀身尽量靠近刀刃一侧,刀身纵线任然与刀石呈45度左右的角度相交,前后来回研磨。
现在就拿刀试一试,好用吗?不顺手?还有一招。
握刀的手势不变,刀石横放在面前,刀身与刀石仍然为45度夹角,运动轨迹略微变化为左前方和右后方来回研磨的反手横磨。
(投机取巧的反手横磨)
刀尖的部位刃线弧度变化大是个难点,建议先用细刀石演练几次确认手位,刀身与刀石的角度,有了把握再开始。
(研磨刀尖)
研磨中最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角度不变,哪怕中途去吃了饭或者约了会,继续时都必须保持一致的研磨角度。当然这是需要假以时日,以及自己的细心体会揣摩的。
2.3研磨过程
接下来需要的是耐心,
首先用粗刀石打磨刀刃的外形,快速磨去多余的钢材。研磨中要时刻观察研磨面的外形是否有偏差,研磨角度是否有变化,刃面是否平正,及时修正错误;同时要不断的对比两侧的刃面形状以及刃线高低是否对称。研磨某一侧时可以来回磨制20~50次为一组,马上观察外形、角度无误后,接着换磨另外一侧,以保证两侧均匀研磨。当发现整个刀身的刃口微微卷刃的时候表示两侧的研磨面已经“交刃”了,恭喜你,成功一半了。
(不同的意见:有人和我说应该是两侧的研磨面欲交未交之时停止粗磨为好,但是这个状态实在是新手难以把握的,还是磨到交刃状态吧。)
接下来就用中号刀石,这个步骤其实是为接下来的细磨做“嫁衣”的,要细心认真。仔细的打磨光滑刀刃,平正之前粗磨时没有发现的瑕疵位置。尤其是刀尖问题多,要加以注意。这一步骤做好了可以事半功倍,因为很可能你将下一步的细磨进行了很长时间后才发现粗磨过程中的一些磨痕太深,用细刀石根本难以短时间磨制平滑,而陷入了不得不回过头来再用中号刀石打磨一次的窘境。
最后用细石了,先看看刀刃上是不是有一条明晃晃的细铁丝,这就是研磨时交刃起锋的产物。这条铁丝如果极有韧性的立着,或者轻轻一扣就可下来,那说明是把好刀,如果呈倒伏状或者卷边状紧贴着某一侧的刀刃扣不下,那就说明钢质偏软(这年头恐怕都买不到这么差的刀了)。注意不锈钢有些不同,另论。将刀刃轻轻切入木板后滑过,交刃起锋的刃口铁丝就刮下来了。不用担心,接下来还要用细刀石起锋。
继续按照之前的方法耐心的研磨,此时很多技术问题会暴露出来,如果粗磨时刀刃角度没有保持一致性,表面会开始显得凹凸不平,而且青石研磨很缓慢,根本无法修正。另外青石细腻,磨制时轻滑,保持角度更加困难一些,所以即使之前磨制的不错或者借用了某些工具帮助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此时如果不能很好的保持研磨角度一致性,事后会出现“花刃”。
两侧刀刃均匀研磨,当刀刃以及各个部位的光洁度达到你自己的需要后(按自己的耐心和龟毛程度调节,这就是大家说的完工度吧。),就要开始注意整条刀刃的所有位置是否都已经交刃起锋。比如你刚研磨了右侧刀刃,就用手指肚(用沾水少的手摸,敏感度高)贴着左侧的刀刃由刀身向刀口方向垂直抚摸(顺着刀刃摸的,请你洗洗,包扎好伤口早些睡吧。)。如果感觉刀刃的一侧明显感觉挂手,那就说明此处已经起锋了。尽量多摸几处,尤其是内弧刀刃的位置。
接下来研磨手法和工序都有些变化,第一是选择某一侧的刀刃研磨9次,但另一侧只磨1次——进行不对称的“九浅一深”研磨法。当然选顺手的右侧刀刃磨9次,反手磨一次是合乎情理的。第二,不能够再来回往复的研磨刀刃,只能单向研磨,比如研磨右侧刀刃时,右手握刀,刀刃朝内,只能往前单向推刀研磨,从刀刃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拖刃”的动作;研磨左侧刀刃则是右手握刀,刀刃朝外,从前往后单向磨制。反复几次之后你会感觉刀刃两侧都已不再挂手,或者挂手不明显了。
研磨的工序结束。
(这样的完工度对我而言足够了,锋利度足够——砍箱子这些粗活累活是他了,外表看上去还是个白面小帅哥的样子——生日宴会切蛋糕也得用它了。)
2.4背刀
此时只剩最后一道工序“背刀”。
取一块肉面层(背面)绒感柔软但是绒毛较短的牛皮平铺在桌面上,继续按照细石磨制中最后的“拖刃”法,左右两侧均匀的在牛皮上单向“磨刀”(其实准确的说法是“背刀”),反复几次即可。
接下来可以试刀了。不要割,也不要用纸,这样的试验毫无意义,我们“推发”!将刀略带角度的轻拂过头顶的头发,如果刀刃足够锋利,发根会有明显被扯动一下的感觉,接着一低头,头发就落在桌上。曾经研磨一把刀时纯粹追求极端的锋利度,完全不考虑保持性的情况下,锋利到了把头发可以从中间破开的程度,不过这毫无意义。
当然还有更极端的人,比如多情的小说家,浪漫的诗人,温柔的导演,他们追求着神话中的——吹毛断发!既然写下此稿,当然就要告诉他们如何达到这个至高无上的境界……
2.5吹毛断发
请直接掠过之前的步骤和准备,点燃炉火加热刀身到赤红状态。接着拔下毛发,一定要快,乘着刀还没凉轻轻一吹,“哧”的一声,头发就断了。
2.6小技巧
有些小技巧告诉大家,
磨刀的时候一不小心刀身放平了就会在刀身上留下累累疤痕。怎么办?沿着刀刃把不要研磨的部位用透明胶带贴起来,问题解决了。
刀用最细的磨刀石磨完之后整个刀刃都是花的,一点也不光洁闪亮怎么回事?刀刃是花的那说明研磨过程中没有能够至始至终保持好角度,如果研磨面很柔润平正但是不亮,那说明使用的刀石不是足够的细腻。不过我倒觉得柔润光滑的刀刃表面比闪亮耀眼的刀刃更有韵味。
有人磨大型刀喜欢用手拿着刀石磨制,如果你没有生化机械臂还是劝你别学洋鬼子这个看着很有式样(施瓦辛格的“王者之剑”里面就这样干。),实际上纯粹是渣的研磨方法,不是它磨得不好看,而是它根本用不上力气。其实大家在粗磨的时候如果技术允许的话,推荐把刀石放在地上蹲着磨,重心放在指尖施加在刀上。当年还得坐汽车去藏区的年代,收了刀回来,进门脱个精光就蹲在厕所磨了整整一下午的刀,整个地面都是磨刀石淤泥,脚掌手掌的皮都泡烂,但是一溜的藏刀被研磨得光洁锋利,效率极高。
千万别图方便用高速砂轮打磨,你敢用砂轮,刀就敢退火变豆腐。
3总结 作为收藏的精美兵刃不是菜刀、柴刀之类纯粹的使用工具,除了锋利的刀刃,他更是一件精美的赏玩之物,所以刀刃的研磨不能只停留在“味”上面,应该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标准。
而作为刀具收藏爱好者,能够自己研磨刀具既是一种便利,更是一种享受,尤其把玩着自己精心研磨后细腻、柔滑的刀刃,绝不是掏钱买一把名贵刀具可以换来的。
当然研磨的方法不限于以上,肯定还有更多巧妙、细腻的技巧手法,这需要我们慢慢的体会,而最重要的就是常年的经验积累,尤其是手法的锻炼。既然是磨刀的文章,当然得说说世界上最锋利的刀
历史上已知最锋利的是大马士革钢刀,可以凌空割断一根发丝,但是在乌兹铁饼这一指定钢料断绝货源,印度商人以次充好之后,真正的大马士革“铸造型花纹钢”刀因为没有原料彻底失传已经300年。后来前苏联的科学家和美国人都试图复制,苏联人的复制品只达到了可以凌空割断一块丝绸的效果,而且没有实物样品图片不能确定是真的大马士革钢,还是现在市面上大家俗称大马士革,而实际为混合不同材质折叠锻打的“焊接型花纹钢”。美国人在切割了多把古董宝刀进行分析,以及多年试验之后发现了大马士革花纹钢刀的秘密,大马士革花纹钢的材质中含有千分之二的钒,在某一特定温度加热后,仅仅是捶打而不需要折叠,金属内部就会产生自结晶现象,经过多次的加热捶打后形成复杂的天然花纹,而难点在于只要一次加热超过温度上限,则所有的花纹都会消失殆尽。美国多位科学家和刀匠历时多年探索研究,终于成功的复制了失传的大马士革花纹钢刀,并且重现了复杂的默罕默德天梯花纹。然而300年前的阿拉伯工匠并不知道花纹形成的真正原因,只是按照祖辈传下来的方法根据炉温,捶打方式等纯经验的方式制作大马士革钢刀,当印度商人以次充好之后,他们只能莫名其妙的发现美丽的花纹,锋利的刀刃,一切的一切都消失了……
现在存世的大马士革花纹钢刀都是古董,当年在古董店有幸看到一次,应该是在殖民地服役的法国士兵带回的“战利品”,犹豫之下没舍得出手终于与之失之交臂。而现代产品都已经是折叠锻打的“焊接型花纹钢”。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