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骗术
祁小春
因为身在学界,所以我对有关于学界上的事就自然比较关心。记得上次回国时曾在我的母
校门前看见有人堂而皇之地公开出售大学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文凭的光景。当下我就意识到
这一情形一定不是偶然的,深感事态的严重,令人忧虑。后来在网上看了《华声报》"今年
全国人口普查时,填写具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六十万人,这意味
着大陆有六十万人持有假文凭。……"的报道后,证明了我的耽忧并非多余。多年不在国内
生活了,疏隔感反而令我对那里发生的任何变化都抱有极大的关心。尝想,假烟假酒假商品
也许危害的只是一部分消费者的一时利益,然假文凭危害的可是中国的未来。连"人"都是假
的,这样下去这个国家还有什么真东西能让人相信?
大概现在国内是受了西方首脑年轻化的影响,听说在学界开始出现了胡乱提拔"童子军"
的热潮。在科研教学机关,具有丰富经验的老科学家研究者(其实并不一定很老)一律靠边
站,让"贤"给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大姑娘。评审提拔的惟一基准就是看有没有所谓"学历"。
这就难怪如今文凭也能成为"热门商品"了。
政治家的年轻化利多于弊,应该鼓励。而科研学术靠的是长期钻研努力的积累,岂能玩"
神童"效应?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先进国家像咱们这样在科研学术界也兴直升飞机式的提拔制
度。
今年我去东京开了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见到了很多从国内来的年轻"著名专家",他们
大都是我从前认识的,因而对其学问"底子"也心里有数。其实名片上不管印得多么花哨,什
么校长院长、教研室主任、博导、教授、博士之类的头衔,我早就见多不怪了,并不在意。
惊奇。就像古代官职里的司马、司徒、司空一样,那是虚衔,拿不出真东西来我是不会为其
所动的。但谁承想这次人家可是拿出"真东西"来了,他们每人都能送给我一两本"专著"。真
是士隔十年,你不得不刮目相看!瞧瞧人家,想想自己,只有惭愧的分。于是我只好从内因
外因两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何如此不成器∶莫非自己真是弱智?难道在国外打工真耽误了治学
?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灰溜溜地坐上新干线打道回府。因坐在新干线上三个小时无聊,就拿
出他们的"专著"开始认真学习。这下我才明白了一切,明白了国内学界里存在的风气多么无
知与无耻。
好在我熟悉这个文史研究领域,他们的研究内容不说也罢,一言以蔽之曰∶日本学界几
十年前已经解决的问题他们竟然毫无知晓,还在那里重新提起,炫耀新奇。文章是"积千家
米成一锅饭",应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旧话。作文方法是字不够、美学凑(这里所谓"美学
"实际上是用美学词汇堆砌出来的"自我感受",所以能感觉到他们一人有一套"理论")。洋
洋洒洒数十万言,敷衍成了"专著"。
因为我手头资料齐全,足以具备"一大抄"的客观条件。我想,这种"专著"如让我来写的
话,保守点的说法,两周一本应该不成问题,若打字速度快的话,可望事半功倍。我不知道
我这话是不是过于苛薄,也明白为人不当如此。但我认为这种为人至少在道德上还不至于比
那些"专著"还下作。
造假文凭的风气,兴浮躁的学风与国内"骗子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因而也产生了新一代
的骗子"名人"。
近闻一人因某著名大学欲举办该校建校的多少周年校庆,于是顿悟出名机会到来,自撰拙
劣对联数百句,拿着到全国著名书法大家那里,请他们为该大学尽点心意,做点贡献,让书法
大家们为之挥毫作书,把这些宣传歌颂该校东西写成书法作品,并表示这些都得见报出书的
。中国的文化人谁没有点著名大学情结?没进过最高学府的谁不想补上这缺憾往里靠靠?虽然
著名书法大家们在即兴挥毫时也隐隐感觉到其文句不通,但也顾不得这许多了。事后,那骗子
还真出了书,曰《全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某(骗子名)自撰楹联对句》。书出来了,他拿出去
逢人便说全国著名书法家为我专门挥毫作书……。因为书法作品被他做了手脚,被翻转成了
黑白拓片效果,因而得以趁势将落款里赞颂该校的文字悉尽删去。
于是此骗子一跃成为文化名人!那书当然也成了有名人为之宣传的"专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