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quote][/blockquote]长期以来,IGBT作为一种电压型控制的半导体元件,导通压降小。损耗低,耐脉冲电流强。
因为种种优点,被广泛应用于DRSSTC等大电流软开关的应用场合中。
而围绕模块or小管的争议,这两种IGBT的不同封装模式使用在DRSSTC上的区别,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回溯DRSSTC发展的历史,最早的DRSSTC是在ISSTC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由于爱好者兴趣取向原因,SSTC规模较小,工作频率较高,要求开关器件开关迅速。所以大多使用MOSFET来作为开关元件使用。
而当逐渐加大规模后,其工作频率一般落在50~200K之间。这也是DRSSTC的普遍工作频率,而由于电流非常大,有几百A通过管芯。
所以IGBT的导通恒压降特性(并非绝对),以及其优异的短时间抗过流特性,使其成为DRSSTC开关器件的不二选择。
随着爱好者数量的增加,各式各样的驱动电路层出不穷,花样也从最开始的出弧就OK到后来的追求稳定工作。
而所谓正向设计,就必须弄明白其中的原理,在大多数爱好者眼中,IGBT就是一个电压控制的开关。
或者更深入一点,要考虑到上升沿下降沿的速度,波形的幅度和震荡抑制。更深入的呢?
恐怕并没有一种现成的模型能够对IGBT模块在DRSSTC中工作的情况作出合理分析,所以本文会借鉴IGBT模块使用在谐振电路中的分析模式。
合理对应DRSSTC工作中,IGBT的运行状态以及失效原因,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因为如果要将IGBT的理论作为学术内容发出来,一个帖子可能不够。十个也不行。。。
所以发挥爱好者精神,面向具体问题分析原因效率会比较高。结合大家的兴趣点,列出下面几个有争议的话题,进行一些分析:
[hr]
1> Q:CM300DY-12H的电流居然有300A,IRG4PC50UD只有50A。我用50UD做全桥总是炸管,是不是意味着小封装IGBT根本不能应用于DRSSTC?
A:这个问题本身定义不是很明确,必须了解到的是这个300A的参数与50A的参数在什么时候能够使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这样来使用参数才是有价值的。
其中50A是Coutinue电流的意思,300A同理。这个参数标的其实意义是在完全导通的情况下,无限大的散热片情况下。
IGBT管芯不损坏情况下,能达到的最大持续电流,然而这个电流参数一般只能反映IGBT的规模,实际上IGBT工作的情况十分复杂。
所以一般在工程中都是使用安全工作区间的模式来对IGBT失效可能性进行分析。
在这里首先可以给大家引入SOA的概念,中文是安全工作区间。
这张图是50UD的Turn-Off SOA,也可以叫RBSOA。其意义为IGBT关断时的电压电流在图片中扫过的点集合形成的曲线包络的面。
由于伏安乘积特性能够表示功率特性,所以可以通过厂商提供的这个曲线,和实测的波形。来判断IGBT是否工作于安全区间。其中我用黑色箭表示了RC吸收良好情况下的普通开关电源应用,IGBT承受的伏安曲线。
红色箭则标出了一台峰值电流约为400A小型DRSSTC的工作电流区间,是不是很惊讶?为何曲线都能大部分落在工作范围内。分析如下:
类比分析这张图的电压与电流交叠区,理论上上为0。实际当然不可能。。。
信号是不可能跳变的,所以如果把时基进一步缩小,可以看到拉长后的波形,方波电压会形成一个斜坡。
在过零电压点与过零电流点重合,而实际上这一端从+Vpp~-Vpp的过程,就可以用RBSOA图形来分析了。普通开关电压波形,当关断时,电压下降,电流上升。波形交叠在中点,这时损耗可以理解为dtP=dtUdtI。损耗功率为相乘关系。
而由于DRSSTC工作在软开关情况下。电流与电压在同一时间过零,电压下降时,电流已经很小了。而在过零点的时候,由于IGBT是存在导通压降的,所以并不能直接到零,但是也并不会超出太多。而这种分析方法,也适用于许多软开关的情况中,50UD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类型,但是其实比较老了。
使用NPT/PT型的IGBT,发生擎住效应的可能性也较小,由于DRSSTC的duty一般小于5%。
所以虽然DRSSTC也能够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是一般这种50UD的小TC很难做到400A pk以上工作,从曲线就能看出来。在最左边,实际上超出了一部分,这部分不稳定区间可能会导致DRSSTC的失效。但是如果限制好电流,实际上50UD是可以应用在一些小电流场合的。[hr]
2>Q:CM300DY-12H的曲线又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用CM300模块就不会超标不会坏?
A:CM300DY-12H的曲线没有给出,但是可以知道其SSOA为600A。相当于把上面曲线平台部分拉高3倍左右。然而由于IGBT的特性,一般跑600~800A的情况下,一样是会在最开始超出安全工作区的。所以使用IGBT模块,应用在这种大电流工作场合,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但是NPT型IGBT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IGBT模块的价格与IGBT小管相比,可以相差到50~100倍。且只能应用在20KHz以下的场合。
而这是50UD的参数表,其中表明在谐振模式下(一般会实现软开关)。可以应用在>200KHz的频率。所以其实问题很明确,再进一步对比能够代表应用频率的延迟时间。
50UD的速度比CM300快了一个数量级,也就是十倍左右。所以其实高下立判,模块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
因为应用于小型DRSSTC的场合,频率会超标。严重的还会导致桥臂共态的发生。CM300应用在超过600A的情况下,其实与50UD无异,严格意义都属于超标使用。[hr]
3>Q:为何这么可怕,连CM300模块都超标使用。我们DRSSTC爱好者还有活路吗?
A:有啊,咋一看挺可怕的,似乎严格按照工业标准来设计,还需要留出余量。那我们爱好者岂不是只能玩高频小电流。或者低频超大规模DRSSTC?
骚年,换个思维看问题。在DRSSTC用途中的IGBT失效原因很少是由SCSOA导致的,也就是说过热过流非常罕见。一般是由于发生闸锁效应,或者是软开关切换失效导致的。而似乎用一对CM600DY-24H来做600A只有一米电弧的DR又太憋屈。那么,50UD到底能不能把稳定性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又该怎么去看待那些用CM300DY-12H做到三米电弧的超流大神?
很简单。。。。因为我们是爱好者啊= =。!!!既然现有元件达不到标准,那就超频来玩呗。接受了这个设定就好办了,似乎工业标准这种让爱好者感到恐惧的东西也暂时被放置脑后。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超频并不是无脑超频,超频也是有讲究,有学问的。在现有开关器件性价比无法接受的时候,全世界TC爱好者都在超指标使用。但是如何超出水平,如何保证一定水平下的稳定性,其实非常值得研究。
类比于许多高档品牌LED手电,其实都有超电流使用,更有甚者,超出1.5倍使用,并且作为商品售出。不同的是,其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以及加强散热手段,使其寿命衰减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商业发展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而实际例子也证明了,在正确的使用方法下,辅助合理良好的保护措施,IGBT模块是非常安全的。[hr]
4>Q:我们在玩DRSSTC的时候,有哪些是可以开发的呢?有一个方向吗?
A:上面说到了,DRSSTC爱好者由于开关元件性能的限制,必须超标使用开关器件。而实际上,IGBT的失效是有非常多种可能性可以分析的,其中有非常多的技术细节可以被挖掘,我会在下面列出几个常见的玩点。其实正是因为在DRSSTC工作情况下的特殊性,有时候IGBT并不会严格按照参数曲线给出的指标产生失效。爱好者使用HGT5A40N60A4D这种IGBT,就有稳定运行于800A Ipk的记录,当然也产生了1:5弧次比的华丽记录。
另外举个栗子,曾经有国外爱好者根据IGBT的温度/压降曲线猜测,是否低温能够使IGBT的工作曲线变得更加宽裕。所以有人用液氮泡IGBT之后运行,据说TO-247ac封装的小管,能够跑到1200A的Ipk,电弧未知。
还有各种各样的新式电路,都是为了让IGBT能更安全的超标使用(虽然听起来很矛盾)。但严肃的是,这样的创新,往往能够推动技术的进步,并且发现元件的更多潜力。很多记录是可以被刷新的,当然刷新的过程没有那么简单,并不是一两个实验可以做到的,是需要严格的论证与时间的检验才行。
但是无论如何,你在玩DRSSTC时,获得的经验,可以为将来可能的刷新,奠定基础。做了就有可能,不做一定为0。
千万不要把自己局限于,“工业设计范例”的案例中,实际上任何矩可循的创新都不叫创新。
DRSSTC的工作模型虽然与串联谐振逆变器有可类比性,但是里面的很多经验并非可以直接借鉴。如果随意对两个不同领域进行强行类比趋同的话,其实是想当然的犯了过于主观看问题的思想错误。模型是需要严密的理论论证才可以等同的。
严格意义上,电路拿过来也不能直接用的,还是那句老话,正向设计很考验技术基础水平。
所以其实爱好者玩的方向可以是乐于找寻牛逼元件,也可以是乐于优化电路,其实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能让同等级参数元件用在作品上发挥出更好的效果。这才是技术研究的根本意义。
[hr]
5>Q:说了这么多,对于小白玩家,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开关元件呢?
A:遵循开发的原则,选择可能造成不稳定因素较少的设计路线,永远利于归纳总结失败规律,提升水平。
以实际案例来分析。其实IGBT模块也是由IGBT小管那样的管芯,通过绑定工艺压接金属丝导通的。与并联相比,一致性较好,引线ESL较小。所以两者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可以理解为平滑过渡。其不同,应当归结于合理选择参数。
我们在设计DRSSTC的时候,可以很轻松的通过电弧规模,反推出槽路电流大小。根据电流大小与工作频率,选择合理参数的IGBT。最终在频率导致的开关损耗,和允许通过电流之间平衡,这样可以做到,物尽其用,合理设计。
谈到设计指标,又得回到之前的RBSOA曲线上来,实际上可以看出红色线的超出只会在关断的时候产生,也就是与纵轴电流相关。由于软开关和低占空工作的原因,发热量其实并不会很大,所以失效往往发生在图中绿色方框,电流振升至最高处。
☆ 所以说得再简单一点,我们完全可以IGBT模块参数的选择按Ipk为界限。我们来设定一个Kr=2.0的系数。
Ipk<400A的选单管桥400A<Ipk<800A的选并管或者小模块。
Ipk>800A的选大模块很简单吧,Kr=2.0是超标系数,这个超标系数可以作为普遍情况下的IGBT超频参考。也经过了非常多爱好者的论证,一般都能达到。
而NPT型 IGBT一般可以达到Kr=2.5
举例:50UD SSOA=220A 则Kr*SSOA=440A,也就是说这个DR能工作在440A的Ipk下。而不发生RBSOA失效的话。排除其他因素,散热良好的情况下,即使长时间不断的运行工作,也是不会发生失效的。除非半导体掺杂渗透,这个时间是数十年级别的。。。
也就是说,Ipk固定只要一分钟不炸,一年就不会炸。这话绝对了点,但是道理没错。
因为GDT驱动波形,母线退耦电容,吸收电容,续流二极管,软开关精确程度等等,都能直接影响Kr的大小。
所以Kr系数,能够很正确的反映出TC设计者设计DRSSTC的水平。像前面所说的液氮跑1200A,Kr=4,很恐怖吧。。。
而CM300跑800A出2米电弧,Kr=800/600=1.3。其实还有很高的上升空间,但是大规模TC就要考虑更多因素了。不容易做上去。
然而Kr系数并不能准确考量DRSSTC整体的工作稳定性等因素,因为这与整体设计相关。千万不要误解了。
可以认为Kr是发烧系数吧。。。你可以根据预期工作电流峰值Ipk/Kr系数来得到SSOA的大小。
同时根据SSOA大小和工作频率,选择合适的IGBT。
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发DRSSTC帖的时候,可以顺带把这个系数一起贴上来,能够指示你这个作品的发烧系数哦~
[hr]总结:
其实DRSSTC的玩法是非常多样的,做设计还是要明白深层的工作原理,如果一味的堆料。
也许堆对了电流,堆不对频率。永远无法把Kr系数做上去,也就永远是一个DRSSTC新手。
所以使用何种IGBT,与DRSSTC的工作稳定性绝不直接挂钩,还是要选对的,不要选看起来大的。
IGBT模块与小管之间绝对不存在谁比谁更好的说法,只有哪种更适合应用于特定系统。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尝试,实验样本多了,以上的经验就能够根据Kr系数与系统整体各个因素来选择适合的IGBT。
这篇帖子写的其实比较简单,很多理论都以科普的形式写出,为的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所以欢迎大家指正,多多补充文中没有讲到的技术细节,希望本帖能成为一个Q&A楼层。
限于篇幅,下面我会陆陆续续的在回复帖里写出一些DRSSTC设计时常见的误区,并且欢迎大家提出问题。
我会在力所能及的问题下面,给出准确的解答。
最后原创辛苦,转载请注明科创论坛_black
thks!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