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抗震设防VS地震预报
虎哥2011/10/05地理与地质 IP:四川
关于抗震设防的资料,网上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搜索。这里稍事通俗概括,望大家根据这个概念,多搬些资料过来。

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建筑和景观破坏程度的人为评价,甚至是相当主观的。烈度与地震的参数没有一一对应关系。比如一个八级地震,他的震中区烈度有的地方有时可能只有10度,有时却高达12度,如果一个很长的断裂带发生地震,震级可能较高,但是能量分散较广,对某一个局部的破坏就比较小。像上次汶川地震,断裂带的长度比唐山地震长得多,所以就他的破坏面貌来说,没有唐山地震那种全城那么大范围只剩一个宾馆没塌的惨状。但是受灾面积却广得多。又比如,相同的地面加速度,但是持续时间不一样,破坏就不一样。一个五级地震和一个断裂带很长的八级地震,都可以造成某个地方加速度为0.2m/s2,但是五级地震的只持续5秒就没了,8级地震的要摇晃一分半钟,显然后者破坏力大得多。由于抗震设防牵涉巨大利益,每提高一点要求,就要花多得多的成本,最终的结果是房价上涨(当然按照现在房价,政府从房价中少收10%的钱用在抗震上,全国都可以上调一度),加之技术上的争论,至今不能拿出一个各方都满意的办法。

建筑抗震设防的目标形象概括,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塌。小震是指低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在这种地震下,应该不发生结构性损坏,不经或经过简单修补能够继续使用。中震是指烈度与设防烈度相近的地震,遇到这种地震,建筑有一定的破坏,但是经过修补,可以继续使用;大震是指高于设防烈度的地震,要求在这种地震下,建筑虽然严重损坏,不能继续使用,但不会发生整体坍塌。

小震不坏似乎都做到了,但是大震不塌,好像没人敢拍胸脯。事实上如果对“大”的程度不做限制,也确实不敢拍胸脯。地面不规则沉降,局部因为震波干涉导致的加速度增强,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的不利变化,地震持续时间很长等因素,都可能使烈度高达12度,这种强度,恐怕除了“抗爆小室”这样尺寸的建筑之外,没人能造出不塌的建筑。

所以对“大震”做了限制,一般比设防烈度高1度左右,这是一个概率概念,就好比一千年一遇的洪水,可能明天就冲到家门口一样。

而我国人口密集,又是一个多地震的地方,很多城镇都在地震带上,除了西藏青海那些孕育9级地震的地方之外,恐怕没有什么地震带上没有上千户人家。有不少中等以上城市所在地紧邻孕育7级以上大震的地震带,不可能全部搬迁走。所以要像国外一样靠提高建筑抗震能力解决问题恐怕是不行的。当然有人说中国人多,死得起,大不了鼓励妇女多生嘛……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毕竟对于中国来说,一次地震如果死人一万以下,才占多少一点人口比例,加上本来就不像某些国家那样重视生命,相比起来真不算个事情。

中国古代有个常见的社会学现象,这样说就明白了:如果一个县,县太爷下令每户多收100元(大体相当于五分之一两银子)的税来中饱私囊,百姓想想,咬咬牙就交了,没有谁会为了100元搭上巨大的成本去斗争;但是对于县太爷来说,这就是一大笔数目,而且如果败露,就会要他的命。于是,一旦有一两个老百姓去上告,县太爷就会拼了命的加以镇压,而老百姓却不能拼命,至少不能联合起来拼命——因为他们以拼命的巨大成本,换来的仅仅是区区100元的价值,这个买卖是不划算的。

这种现象实际上也可以解释为啥地震预报反对的人多,支持的人少。对于某个人来说,虽然如果地震死了,就是全部,但是地震的概率是很低的,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遇到;而如果政府大搞预报,马上就得花钱,如果报错了,还会得到严重的后果——每年至少要错好几次。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说:地震不可预报。

虽然地震预报从科技上面达不到实用的要求,但是其它达不到实用要求的科学技术,只要有利的,政府都会拨巨资来搞研究——比如搞个登月,或者搞个特大号的加速器。这些东西对现实的地球人来说可谓毫无益处。而地震预报却与之相反,据说中国每年只有不到一千万经费,外国甚至完全没有。这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要根除地震垮房子和死人,在国内至少是很不现实的事情。能做到减少死亡人数,小震尽量不死人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想彻底杜绝死人问题,只能在地震预报上面做文章,然而地震预报这个事情,不论从政府角度还是科学界内部,大体上是反对的人多,支持的人少;其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两年就能解决的。从科学学角度看,现在的科技工作体制,恐怕也不太能够为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罔开一面,因为现在如果硬着头皮搞地震预报,必然经验的成分多于理论指导实践的成分,主观的成分多于客观的成分,而这种方式是目前科学界不太能接受的,科学界比较能接受的方法是建立一套数学模型,然后万亿次计算机跑几天就算出哪里有地震……就像现在因为咳嗽去看医生,医生多半会让你去拍片,而不是像当年一样,拿着听诊器听一听,然后肯定的说肺上没问题,就是个上呼吸道感染。然而现在别说建立地震预报的模型,连基本方程都还不甚清楚。

典型地震破坏现象(中国北川,2008年5月15日左右摄):
DSC_0414.jpg
DSC_0379.jpg
DSC_0380.jpg
DSC_0381.jpg
DSC_0397.jpg
DSC_0401.jpg
DSC_0404.jpg       
来自:地球科学 / 地理与地质
3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wzh19940105
13年3个月前 IP:未同步
326564
虎哥总是隔三差五搞科普啊。辛苦了。通俗易懂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jrcsh
13年3个月前 IP:未同步
326565
抗震结构上可以学习日本,也可以开阔新的思路,

我觉得,地面的振荡、移动、移位、对房子来说是一个拉扯力,目前的作法是~~~更强的结构来抵抗这个拉扯力。(话说很多二流的设计单位跟本没能力达设计,每每都是拿本设计标准照帮数,但整体的漏洞很多,加上施工方的偷工减料,情况更是糟糕)

打在地下的地基地震时的,成为了~~~~非常好的力的传导点,就象扯着脚来摇来扯,

4方型的 梁构容易变形,钢筋睡去虽然能承受哪个接力,无耐接口处发生的转动是哪么的无能为力的,一条斜杠使之成为三角型可以大大的提高抗震性能。



预报网络~~~~~~~  需要大力宣传“好处”   而发出的预警也是会让哪地区鸡飞狗跳,发错了不罚,很怕“狼来了”的故事。罚了又怕错过了一起预报。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拔刀斋
13年3个月前 IP:未同步
327398
基本方程已经有了,固体断裂(这个问题的复杂度类似流体湍流)
数学模型已经有了,分形、幂律、自组织临界性
万亿次计算机也跑过很多遍了,当然目的不是预测断裂时刻而是算强度之类。
结论:“地震不可短期预报”,和“天气不可长期预报”一样,在学术界已经成为公论。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同级专业
虎哥
专家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1551
回复
13397
学术分
39
2005/08/24注册,3时51分前活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主席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身份证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