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八字路口”,作者韩塞,标题有改动)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的《江雪》。如果把它翻译成英文,会是怎样的?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这首诗的翻译家叫许渊冲,荣获过全球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北极光奖。
因为他,我们知道了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也因为他,外国人懂得了李白、杜甫和老子。没错,许老正是毕业于著名的大师摇篮——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许渊冲以第七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校期间就去军队服役,为飞虎队担任翻译。1942年,许渊冲毕业,从此之后,一生只做翻译一件事。他的这所母校,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为中国贡献许许多多的栋梁之才。鲜为人知的是,西南联大的毕业典礼,也堪称中国最豪华最特别的一场。1946年5月4日,五四纪念日这天,西南联大举行了最后一次毕业典礼。血与火交织成的八年抗战结束了,这次典礼的气氛,跟过往任何一次都不同。上午9时,全体师生站在图书馆前,在校长梅贻琦的带领下,唱起西南联大的校歌:正如他们高唱的那样,这群处于家国蒙难时代的年轻人们,勇敢地承担起延续中华民族命脉的重任。这所仅仅存在了八年,由北大、清华、南开临时组成的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数量,超过了这三所学校前三十年的总和。陈寅恪、冯友兰、陈岱孙、闻一多、华罗庚、费孝通、吴宓、陈省身、曾昭抡、杨振宁、李政道……这些众多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在这里教书和学习。家国危难之际,这帮读书人也没有退却,时刻准备着投笔从戎。西南联大曾经宣布过一项政策:没有参军的学生,学校也开设了军事基础课,学习使用武器,时刻做好上战场的准备。在这次毕业典礼上,西南联大的师生还做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这块碑,用以纪念这所学校的特殊历史使命。碑文作者是冯友兰,篆刻者是闻一多。纪念碑的背后,刻着834名在抗战时期从军的西南联大学生名字。……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艰苦卓绝的抗战刚结束,举国上下都弥漫着欣喜的气氛。但从碑文可以看出,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已经开始放眼未来,为国家前途而上下求索。此后数十年,几千名西南联大学生以毕业典礼为起点,各奔前程,成为不同领域的栋梁之才。杨振宁和李政道先后去了美国,跟随世界著名物理学权威恩里克.费米读研究生。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将作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而载入史册。邓稼先跟着北大迁回北京,他教过的一名女生许鹿希日后成了他的妻子。她没有想到,丈夫日后为了中国原子事业,过了许多年隐姓埋名的日子。西南联大的年轻人里,一共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对于这一代青年来说,报效中华,与其说是一种人生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当仁不让的使命。三十六年后的1982年7月,中国又迎来了一场划时代的毕业典礼,堪称最有个性的一场。两个同样来自陕西的男生,竟然把校门口的校牌摘了下来,拍了三张班级集体照。第一张是把校牌倒立着拍的,毕业生们围在牌子四周,寓意着学习结束,终于可以独立了;第二张是把校牌放倒在地上、每个人踩上一只脚拍的,寓意着毕业生们是站在学校的肩膀上,将来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第三张是把校牌举过头顶拍的,寓意着毕业生们以学校为自豪。跟他们一起拍毕业照的,有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李少红、张铁林、张丰毅……拍完三张毕业照,这些年轻人走出校门,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电影制片厂。当时的中国文艺事业百废待兴,急需年轻人的朝气与冲劲。正是这帮叛逆不羁的年轻人,后来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巅峰时代。那个大胆把校牌摘下来的陕西小伙子张艺谋,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没过多久,学摄影的他从北京拉来了同学陈凯歌,让他当导演一起拍摄《黄土地》。少年凯歌意气风发,势要打破传统电影叙事;少年张艺谋对电影镜头精益求精,为了一个完美的画面,带着剧组在黄土高坡上取4个小时的景。另一个陕西小伙顾长卫也学的是摄影,毕业后回到家乡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几年之后,改行当了导演的老乡张艺谋找到他,一起拍了部叫《红高粱》的电影。又过了几年,陈凯歌也找他搭档,拍了《霸王别姬》。后来顾长卫也按耐不住,过了过导演瘾,拍了部《孔雀》。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拨年轻导演,和他们的这几部电影,帮中国把金狮、金熊、金棕榈等国际大奖拿了个遍。他们的电影,与以往陈旧的电影风格完全不同,让全世界都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出的一股全新的文化力量。这群有个性也有才华的年轻人,开一代中国文化事业风气之先。三十出头的王石辞掉铁饭碗,下海做生意,1988年成立了万科。二十多岁的刘慈欣,开始写科幻小说,他笔下的未来中国科技强盛,如今似乎正一步步成为现实。部队文艺兵莫言刚到北京学写作,第一次看到了《百年孤独》,惊为天人。三十多年后,他和马尔克斯一样拿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三张敢把校牌摘下马的毕业照,仿佛昭示着这届年轻人的使命:在一个充满了不确定和冲动的年代里,如何高举理想主义的旗帜,生猛地往前走。1994年,中国举办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国家级的毕业晚会。毕竟大学还没有扩招,这一年全国的毕业生只有60万,担任表演场主角的,也是一群即将毕业或者刚毕业的年轻人。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的大三学生何炅,参演了一个叫《渗透》的小品。他扮演一个校园电台的主持人,见缝插针地渗透赞助商的广告:清华大学派出四个学生,合唱了一首《成长》,歌词是一个叫卢庚戌的大四建筑系同学写的。他当时的心境,估计和歌词里唱的差不多,到底是按照自己的专业,搞建筑;还是追求理想,搞音乐?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当然,1994年这届毕业晚会上,最出彩的还是一个叫老狼的歌手。他刚毕业三年,做了歌手,在晚会上白衣飘飘,唱了一首《同桌的你》。后来,《同桌的你》成为了90年代年轻人中,人人争相传唱的一首歌。当历史的进程来到90年代,商品经济、市场化浪潮的发展下,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远离物质的困顿,肩上也少份家国天下的重任。于是,他们转而追问起内心世界,更加关心起个人的情感与追求。他们歌唱青春无悔,歌唱爱情万岁,歌唱勇于追梦……1994年的这台国家级毕业晚会,正是展现了这种年轻人的情绪。因为,越来越有个性的年轻人们,已经找到了各自独特的毕业仪式。2010年,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一群高三毕业生,自写自唱了一首《北京东路的日子》。北京东路是学校所在街区,他们纪念高中生涯的方式,是把它写下来、唱出来。十年之后,在世界各个角落深造奋斗的他们,又重新聚在一起唱了这首歌,满满的仪式感。2019年,青岛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玩了一次快闪。喧闹的大礼堂,歌声突然响起,毕业生从人群中款款走出,唱起《后会无期》《不说再见》《追光者》《起风了》等流行歌曲,瞬间点燃全场大合唱,歌名也寄予着对同学们的祝福。这个视频,在年轻人扎堆的B站上获得了2000多万的观看量。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在游戏“我的世界”上搭建了一个线上的毕业典礼。学生们在游戏里创建了各自虚拟人物,“上台”领取毕业证书,院长也有个虚拟造型,而且通过游戏讲话。中山大学则充分发挥了微信的拍一拍功能,由校长一个一个拍,拍了就当拿了学位。他们的态度更加多元,外人有时看不懂他们的乐趣,但他们却冷暖自知,乐得自在。就在前两天,B站为今年的毕业生举行了一场毕业夏日歌会,在这台晚会,就能展现当下年轻人多元性的样本。在B站夏日歌会上表演的,既有90后用点击量选出来的QQ音乐三巨头许嵩,也有饱受争议的偶像王源、欧阳娜娜。既有樱萍Apple这样专注日语演唱的UP主歌手,也有说唱新时代里走出来的年轻rapper鱼翅、于贞、阿达娃,甚至连解说游戏的UP主老番茄,也能上台献唱几句。女rapper于贞的表演,就很能代表年轻人的态度:关注女性困境,关心社会议题。于贞唱的歌叫作《她和她和她》,女性不只是谁的妈妈,谁的妻子,谁的女儿,她更她自己,她也有梦想,她在职场和生活中的困境,需要被看见。不同次元的年轻人,能在这台晚会上,找到自己所在圈层的表演者。歌会刚开场的时候,满屏的打卡报到的弹幕瞬间刷屏,紧凑而有序。而后又像事先约定好那样,刷起了各自的母校名称。也难怪晚会视频下有人评论:晚会最后朴树的出现引发高潮,大家先是刷起了“全体起立”,向朴师傅问好,然后又是满屏的: 或许有人无法理解,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在看晚会时发弹幕?其实,这是90后对校园生活的敬礼,也是在青春散场时的把酒言欢。 弹幕,是90后的仪式感;毕业歌会,也不仅仅只是一台歌会。90后的世界,没有标准答案,却也从不缺少共同的情绪。这首罗大佑发表于1983年的歌,流传了几个年代,今天听起来仍不过时。2021年,也是最后一批90后告别校园、走向新人生的节点。曾经被赋予了希望和争议的一代终究长大成人。在他们的青春里,有过豪言壮语,也不乏迷茫彷徨。站在这个节点,90后一代在毕业歌会唱响这首歌,也是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路径,以期找到往后人生的答案。他们会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吗?90后期待的人生,究竟是怎样的人生?演唱的最后,又到了朴树为年轻人们送上一句寄语的时间。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