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形势与面临的挑战
文章出处:科技网 发布时间:2005-04-05
我国能源形势与面临的挑战
建国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6年,一次能源总产量达13.2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3位。其中,原煤13.97亿吨,居世界首位;原油1.57亿吨,成世界第5位;发电量1080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2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强度、即单位产值的能耗不断下降,1995年已降到1978年的50%。
但应看到,我国人口已超过12亿,人均能耗水平很低。1996年,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约为1.1吨标准煤,是世界平均值的55%,发达国家的1/6左右。居民家庭人均用电量仅为美国的2.6%。
1994年我国的能源强度为2.041吨标煤/千美元GDP,是日本的13.7倍,德、法、意的8.7倍,美国的4.6倍,印度的1.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4.71倍。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很大,而且环境污染(主要是燃煤引起的空气污染)问题严重。酸雨区占国土的面积约1/3,CO2排放量已超过8亿吨炭(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为深入分析我国今后面临的能源供需矛盾,中国工程院组织了由潘家铮、张光斗、范维唐院士牵头,20多位院士和50多位能源专家参加的课题组,从1995年起进行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专题研究,现已完成,即将整理上报。下面先讲讲这一课题研究已取得结论要点。
按“三步走”、到2050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要求,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主要特征应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采取开放、优质、高效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考虑经济结构改革和技术进步的因素,保持必要和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到2050年人均GDP达到5000-6000美元(1990年不变价),此数字大体上仅为美国、日本20世纪80年代水平。
设想到2050年的我国GDP增长率取以下百分数:2000年9%,2010年8%,2020年5.3%,2050年2.9%,则到2050年人均GDP可达到5200美元(1990年不变价),符合上述预测要求。
通过科技进步,如果到2050年的能源强度(单位产值能耗)从1994年的2.041吨标煤/千美元GDP降到0.41吨标煤/千美元GDP,则可推算出:2050年一次能源总需求量为34.4亿吨标煤,人均2.15吨标煤,比现在增加一倍左右。 按我国矿产资源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主要能源,从可利用的资源看到2050年,国产一次能源可供应量约为31亿吨标准煤。为说明面临的问题,假设这一总量由下表所列各部分组成: 折合标准煤(亿吨) 原煤 19 石油 1亿吨 1.43 天然气 1200亿立方米 1.6 水电 2600亿瓦 2.29 核电 1200亿瓦 2.16 新能源 4.6 合计 31.08 合计为31.08亿吨标煤,人均约为1.95吨标煤。
问题之一: 2050年,按16亿人口计算,人均1.95~2.15吨标煤,仅是现在的一倍左右,而人均GDP(按不变价计算)要比现在的几百美元增长十倍左右,能源强度必须持续大幅度降低,任务十分艰巨。
问题之二: 按上述设想,水电、核电、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必须都能充分开发。例如,水电2.6亿千瓦为已知经济可开发的总和;核电1.2亿千瓦约为66座大亚湾核电站(2×90万千瓦)的总容量。
问题之三: 原煤仍将占相当大份额,大气污染和CO2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加,超过可接受水平;必须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
问题之四: 我国在煤矿开发、石油开采、水力发电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利用已有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定地位。但在高效发电技术、洁净煤技术、核电新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储能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大型设备制造,特别是自主创新的实用化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分析历史和现状,我国必须遵循在有限的能源供应下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强调和落实“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才能使我国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终端能源结构上,主要应提高电力的比例(目前仅为11%,OECD国家平均为18%);把化石、水能、核能以及各种分散的一次能源转化为优质能源,加强电网建设,采用新技术,实现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