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和教育的区别
时东陆
(本文节选自《欧美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上述文章在论坛中有全文,这里摘录的部分对于理解目前教育状况有重大意义,因此单独帖出来。)
目前中国的教育,众所周知,着重考试和分数。这是进入名校的必经之路。而进入名校的目的也十分明确:一是可以由此得到未来职业上的最佳保证,二是社会地位的终生标记。只要掌握了这两点关键,不仅可以在职业上有极大的成功几率,而且可以仕途经济,甚至飞黄腾达。所以现代的中学教育,目的单一:升学率和名校率是唯一的业绩标志。研究生院也有相应的测试标准。比如在研究上侧重经费的来源和多寡,以及文章发表的质量和数量。中国的大学近年来明显以美国为标准。从教学制度,科研管理,经费分配等等基本沿袭欧美院校和基金会。
用尼采的话说:存在即合理。用达尔文的话说:适者生存。用现代人的话说:竞争的需要。如果一个有“志向”的人希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成功”,以上的道路几乎是必经之路。由于竞争的需要,今天的教育与古典教育已有许多本质不同。也正是由于现在的学校仅以增强学生竞争力为最终目的,许多与竞争无直接关系的教育内容就显得没有必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社会中,教育逐步地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校的意识和行为更多地转向另一种与教育有本质不同的方式:训练。许多院校,尤其在中国,出现了教育与训练两种概念的混淆。现在的大专院校更强调训练而忽视教育,甚至仅有训练而根本没有教育。因为在许多教育界人士的意识里所有的专业训练就是教育。而优秀学校、优秀教师、名牌大学的标准即分数高、升学率高、得奖率高。所以,我们必须认识教育与训练的本质区别。
训练的定义
我们先来看几个较为极端的例子。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受训者娴熟的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从而满足激烈竞争的要求。它的特点是重复、规范、渐进、模仿、熟练。对于某些技能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必需定期、连续,否则技能会很快失去。最为典型的训练种类是体育和军事。职业体育训练的目的性十分明确——对抗。体育训练必需从年幼开始,巡回渐进、定时定量、持之以恒。但是无论多么富有天分的运动员,训练出来的技能也无法持久保持,除非保证定时定量的训练。其它许多领域都有类似特征,比如武术、乐器等。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例子大多是对于人体某个部位的训练,比如体操中的肢体,演唱时的喉部,乐器里的手部。这说明,训练的概念与人体部位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还有一些训练并不局限于肢体。人类大脑的许多部位也是可以训练的。比如同声翻译、智力游戏、反应速度、记忆力、速算力、电报解码能力、写程序能力、考试能力等,也可以通过训练逐步提高。虽然这些能力的训练与体育有所区别,但是它们的特点非常相似,即目标明确、标准规范、鉴别统一。或者可以说,对于可训的项目,可以有十分精确的测定和考核。归纳训练的定义,它是为了最终掌握某种能力,对个人和集体所实施的一系列规定的步骤和方法。
对比训练和教育,训练的效果是短时的、技能的、会失去的,而教育的结果是一生的、心智的、永远的。训练是准确可测、标准统一的,而教育的是不可测、风格多样的。许多基本训练是外在的、非个性的,而教育是内在的、个性培养的。专业训练是人人可行的(比如计算机语言和会计学)。比如你可以在任意选择的众多人中把他们都训练成为计算机师,但你却无法训练出一个 “君子”或者“绅士”。对于“君子”和“绅士”只能用Newman模型进行教育和陶冶。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