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地址:
XXXXXXXXXXXXXXXXXXX/blog/622007965-1236005227 在当前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相当稀缺且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加上高考指挥棒的驱使,能上一所重点中学是很多学子拥有较为光明前途的重要阶梯。于是中考的血拼某种意义上烈度不亚于高考。但竞争并不可怕,前提只要是公平。
我记得我高考那年的全省理科状元就是来自河南信阳山区的一位放牛娃。尽管目前高考制度弊病很多,但我也不认同拿高分的孩子都是低能,事实上低能也是畸形教育制度催化的,我印象中能得高分的孩子多数本来都是天资聪慧的。
前段时间媒体爆出消息表明,近年来进入大学的新生中,来自广大农村的生源比例已较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一半。其实,这种耐人寻味的下降已经蔓延到城市。
最新的一份权威调查进一步为这样的生源裂变提供了有力佐证。2009年3月1日,由杨东平先生主持、北京理工大学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发布。其中一份名为“我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得出的结论十分引人注目——1978年,重点中学来自工人家庭的学生比例高达37.3%,高居首位,超过了政府、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子女的总和。1988年开始,来自政府、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家庭的学生人数比例迅速上升,农民、商业服务人员和工人子女比例明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管理者子女由1978年的7.8%跃升至43%,而产业工人子女比例则由最初的37.3%猛跌至16.65%。
这给我造成了一个强烈印象:家长越贫穷,孩子越笨拙。事实真是这样吗?
必须承认,优势阶层在子女教育方面有其先天优势,比如可以创造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以进行更充分的学前教育等等。但按照国际国内经验,这不是孩子能够获得升学高分的充分必要条件,何况要应对脱胎于八股文的中考、高考题目,穷人家的孩子没准还更刻苦专一,更容易脱颖而出,古时不是有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吗?
所以,在祝贺各位老板的孩子越来越聪明的同时,我又觉得现实没想象得那么简单。
印象中,对于大城市的工薪阶层或小资来说,只要家里不幸有了孩子,就会背上被房贷还要沉重的月供,从入托到幼儿圆再到上小学、初中就全面打响了一场拼财力、拼人脉的战争,而这方面整天吵吵着要生二胎的强势阶层占尽优势,虽说教育公平形式上存在,比如北京一些大城市已经明令取消小学择校费,但我整天碰到朋友在打听:上史家胡同小学花十万能进吗?
从一个侧面讲,教育改革本来的初衷是引入市场化力量改善日益紧张的师资,但公益化的式微也在急剧加重教育不公,从起步起穷人的孩子便越来越多地被淘汰到师资薄弱的普通学校中去,而财富、地位、社会资源占尽优势的富家子弟则成为重点学校的当然常客,先天不足的寒门子弟最终在中考和富家子弟站在同一PK台上,即使智力相当也身处竞争劣势——您不知道吗,连中考的题目都多出自重点中学特级老师之手?
现在,教改的呼声热浪扑面,教育部也拿出一套方案虚心向社会讨教,但我总是对许多人揪着文理分科不放、动辄炮轰高考的行为哑然失笑——我的天,您就不怕从此增加寒门子弟的负担进而剥夺他们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吗?谁都知道,高校扩招以及自主招生的最大收益者基本是强势阶层的子弟,您也别不信,我几个从事高校招生的熟人还真因此发财了。
所以当前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从制度层面真正确立起点公平,至少过去令人生厌的全国统一高考能实现这一点。鄙人认为,在当前潜规则泛滥的教育领域,任何人为因素的增添都是寒门子弟的噩梦。
如果非要打着繁荣教育事业的旗帜推进市场化,那就需要加速教育民营化的进程,按市场准则更多地兴办贵族学校,让富人“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需要制定更合理的政策就够了,而国家教育投资应该全部投入到公立学校上面,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更多寒门子弟相对公平地受教育铺平道路。
毕竟,我们的教育在选拔培养人才方面的公正性上,不能逊色于走进坟墓多年的科举。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