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探头拆解,因为没有主机。
探头看起来很有力量感,绝大部分重量都集中在头部,防身一流。
拿回来,开始拆。
这个探头是一探头两用,通过在主机上切换射线种类就可以测中子/伽马射线,但其实设计非常简单,后面会提到。
把手是可拆卸的。
打开前端铝盖,露出了探测器部分,白色圆柱是慢化体,应该是聚乙烯。
慢化体前端是一根盖革管,J613γ,没错,这就是本型号仪器测量γ射线的方法。
J613γ似乎还是强流管,如下图,这根管子灵敏体积实际非常小,阴极不是管壁而是内部的金属管,另有一根阳极丝从金属管中穿过。
接下来移开慢化体,露出了只在教材里见过的传说中的我国自研的中子探测器——中子杯。
能看到在紫外光下,闪烁体发出了明亮的蓝光,这是其中掺有银硫化锌的缘故。
正如字面意思,这是一个“杯子”,由ZnS(Ag)和H310BO3加粘合剂热压而成,更老式的中子杯则是装在有机玻璃壳中,将二者粉末混合后用高折射率的甘油填充空隙制成,使用时,将这个“杯子”套在光电倍增管上,中子经慢化体慢化后与硼-10发生反应,产生的重粒子撞击硫化锌发光,就可以使用了。
卸下中子杯,露出光电倍增管,与普通的端窗型PMT不同,这根管子的侧面似乎也是光敏面,刚好囊括了中子杯的所有内表面,刚拆开的时候一度以为是漏气了(也或许就是漏气了)。
一个令人想吐槽的地方,正常闪烁体与光电倍增管相连会有一个耦合的步骤,但这个探头上显然没有,探头之前打开过,但没有丝毫耦合的痕迹,侧面甚至留有很大的空隙,可能是寄希望于让硫化锌超强的发光效率来弥补吧。
拧开后盖,这样就可以把探头的其余部分从另一端抽出来,也是国产闪烁体探头的常见操作。
全貌,最左端是光电倍增管,中间是前置放大器,右端是输入,不知道为什么设计了特别特别长的闲置空间。
光电倍增管是GDB-28,看日期是96年的,不算太老。
前放电路板,保存不错。
蓝红两根线是直接连接盖革管的高压,信号直接引入主机,与高压共用线。
输入端贴心地标好了各线的定义甚至于电压,给自制主机提供了很大便利。
这台仪器的n/γ分辨应该还是使用脉冲幅度甄别,甄别效果一般,但巨大的慢化体有效避免了低能γ和高能β的干扰,甄别电路似乎不在前放上,后面也需要自己弄。
最大的收获还是拿到了一个中子杯,以前没少在教材里见到,真的拿到手的时候有一种追星追到的感觉。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