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创造学本身应该回归到对创造原理与规律的研究,其中群体与社会进行创造的原理和规律应该是今后的重点,创造学也可以分宏观和微观。楼主讲到的将创造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相结合,我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不能作为以后的主流考虑。
在做好上面灵魂的前提下,创造学唯有与其它学科结合才能焕发生机。最诱人的是教育创造学、工业创造学、管理创造学(这些名词是我杜撰的,不严谨,仅表示一个意思而已)。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很多创造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其中不凡对创造学理论研究感到迷茫的人士。受刘虎先生的委托,我拜访了几位知名的专家探讨创造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问题。
以往我们是把创造学理论研究的精力放在创造技法上,后来发现只研究创造技法并不能快速提升人们的创造能力,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好像把创造技法忘得一干二净,不能把技法融入思想之中。这时大家开始冷静思考理论研究的方向与趋势问题。
我熟知的前辈中刘仲林教授从事创新文化与创新境界的研究,把中国的5000年文化与创新相结合,用创新文化丰富创造学的底蕴以提升人们的创新境界。艺术大师称“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我们如何使人们修炼成“大发、至法、了法”的境界是理论研究的宇观研究方向。
寻找“创新之魂”是我的另一位前辈刘云虎教授的研究领域,把“以德为根、操之于我、以人为本、投资于人”作为创新团队与个体提升创新能力的理念。就此我有幸与刘云虎教授编写了《探索创新之魂与创新之路》。
两位教授都不约而同的把创造(创新)与深厚的中华文化相结合,力求突破创造学理论研究的瓶颈。基于创造与文化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的中国特色创造学理论。
刚才谈到的是宇观创造学研究,现在也不能忽视微观创造学的研究。任何理论的研究都是为应用服务的,只有把创造学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透彻,才能树立起创造学本身的学术地位,否则我们的创造学将面临严重的质疑。
只要您是关心创造学的人士,您就有责任与义务为之献计献策,为我们建立创新型国家出力,您毕竟是其中的一员。
祝各位新年快乐!
我认为创造学本身应该回归到对创造原理与规律的研究,其中群体与社会进行创造的原理和规律应该是今后的重点,创造学也可以分宏观和微观。楼主讲到的将创造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相结合,我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不能作为以后的主流考虑。
在做好上面灵魂的前提下,创造学唯有与其它学科结合才能焕发生机。最诱人的是教育创造学、工业创造学、管理创造学(这些名词是我杜撰的,不严谨,仅表示一个意思而已)。
创造技法我人个认为还是比较重要的。你说的情况我也清楚,我在思维研究和应用中同样的也遇了你所说的问题。
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把创造的技法列成一个系统性的东西、程序化东西的的话,那我们只要能够把它熟记于心。那么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就可以按照我们已经记隹的应用程序一步步的去进行应用和实施了。
我觉得将创造的研究目标更细化一些,它将能使创造的指导性更强一些,更具针对性一些,利用时也就会显得更具体一些.那样利用起来也就会更容易一些.而象一些应用很广的创造应用方法和技巧,表面看起来用处很大,但实质上却在什么地方应用起来困难都不小,并且由于它的针对性不强,所以很容易让我们的潜意识不把它当作能帮助自己进行发明创造的技法来加以利用的.结果反倒是处处能用,但却又处处没有被应用到现实当中去.
而当我们去怀疑那些技法的有效性时,理智却又总是会告诉我们它是有用的.因为我们在客意去应用它时是会产生不错的效果的.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