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就是不能分辨,而现实中不能出现该情况。
第三个问题,学到极限的相关知识就能理解
文章声明:本文为高中生高翔(本人)所著,因为本人目前是高中生,知识水平有限,文章观点可能存在诸多谬误与不严谨之处,望各位读者朋友们谅解指正!这几个哲思问题,是本人结合自己的经历,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所引发的一些思考来命名的问题,现对其进行总结和整理。本文内容曾在其他网络平台发表。
(一)由一个梦引发的思考:“两个母亲”难题。
本部分声明:“两个母亲”难题:是本人对由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梦引发的思考的命名。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做了一个奇幻的梦。有一天,父亲开车,带着母亲和我去旅游。中途,我们在一个广场上稍作停歇。母亲和我先下了车,父亲先去停车。母亲和我朝着广场上走去,这时迎面走过来一位女士,她竟然和母亲长的一模一样。母亲似乎也感到惊讶,于是和这位女士聊起天来。这时我发现,这位女士除了样貌,她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等等方面都和母亲一模一样。
这时,我听到父亲在背后叫我的名字,我回过头跑向父亲,告诉他刚才发生的离奇的事情。等我和父亲再回到刚才母亲和我站着的地方,我才发现,两位“母亲”所站的方位发生了变化,她们看到我过来,竟然都不约而同的叫我“儿子”。这使我分辨不出究竟哪个是我的母亲。
我按照常规的方式,向两位“母亲”询问了我的姓名、生日等个人的隐私信息,他们都能对答如流。这时,父亲也着急了,尽管父亲和我,想出了许多其他办法去努力辨认出哪位女士是我的“母亲”,但两位“母亲”完全简直一模一样,还是无法分辨出来。
之后,我就梦醒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如果在理想条件的幻想中,我们碰到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我们该如何去辨别他们呢?
这似乎又是一个悖论,如果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引申为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物质(可以是客观实体,或者概念之类),因为这两个物质完全一模一样,那么他们所具有的性质应该是完全等价的,因此可以说,它们的物质特性似乎是等价的;而我们分辨不同的物质,似乎又是基于物质所具有的不同特性进行判断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似乎不能分辨出,两个特性完全等价的物质。
而这似乎又让我引发出一个新的思考:如果存在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物质,那我们就无法分辨出它们;如果我们能分辨出它们,那么似乎就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物质。
如果从两个物质特性完全一模一样的出发点进行思考,那么,这两位“母亲”他们所处的时空位置也应该是一样的,因为这毕竟或许也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吧。那似乎就意味着,如果这个梦更加严谨的话,这两位“母亲”似乎仍旧是处于同一时空位置的同一个人,只不过它的意义变成了两重。
不知为什么,这个梦让我联想到了“忒修斯之船”。
(二)思考:“逃避的眼神”问题
本部分声明:“逃避的眼神”问题,是本人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命名的问题。
在生活中,当我们可能正在发呆,但是你的目光,却恰好落在某个人的身上。这时他(她)可能察觉到什么,回过头看向这边。我们刚才可能只是无意地看向他(她),因此为了避免尴尬,我们的眼神会躲闪他(她)的目光。但在某些情况下,他(她)可能还是会误会我们“逃避的眼神”,以为我们刚才在朝他(她)看。
我们把这个简单的问题稍微进行一下思路的转变,再将其想得更为抽象与复杂一些,这或许和以下的这个情况有点类似:你的某个行为可能会导致发生某件你不愿发生的事情,所以你刻意去掩盖消除因为你的这个行为所造成的结果,但有时候却会发现事与愿违,你的“刻意掩盖”反而导致甚至促进了这件你不愿看到的事情的发生。
这样看来,似乎有点“弄巧成拙”的意思”,又有点像“墨菲定律”。但其实可能又不同。我借这个问题想指出的是:如果我们已经做了某件我们本不想做的事,甚至可能已经成了一件错事,这个时候相比于去极力掩饰与遮盖我们已经做的事,还不如大胆去承认它,并且通过其他正确的方法去弥补因为我们所做的这件事造成的影响。因为“掩饰和遮盖”似乎只会使事情“一错再错”,甚至于似乎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当然,在上文中无所举的“逃避的眼神”这个例子,并非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尴尬而进行眼神逃避是错误的事情。我只是想借这个例子,引申出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并不是说这个例子中本身行为的不正确性。相信读者朋友们一定能够理解我的意思!
(三)由“德罗斯特效应”引发的思考:“无数个工具箱”问题
本部分声明:“无数个工具箱”问题,是本人结合“德罗斯特效应”,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命名的问题。
小的时候,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德罗斯特效应”,后来才明白那时我自己的发现似乎就是这个效应的一个例子。去杂货铺里购买美术工具箱,看到工具箱上贴着一个标签,标签里是这个工具箱的照片。我于是想,在理想条件,这个工具箱上标签里的那个工具箱,因为目的就是展示这个工具箱产品本身,因此,为了如实展现,标签里的工具箱上也应该贴有一个标签,而这个标签上也有一个一样的工具箱,而这个工具箱里也应该又有一个标签,这个标签里也应该又有一个工具箱……如此循环,一直到无穷无尽,这才能够达到“如实展现”的目的”。
本文对于“德罗斯特效应”就不进行过多的解释了,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自行查阅。让我们来进行一些新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很显然是找不出这样的工具箱的,工具箱标签里的工具箱的标签里的工具箱……总之,那个标签里的工具箱会越来越小,小到肉眼都看不清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展示就毫无意义了。
指出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似乎包含了对于理想条件和现实情况关系的思考,现实情况似乎需要依靠一定的理想条件进行理论设计,而现实情况似乎又并不完全等同于理想条件,具体方案需要依靠实际情况进行实施。
除此之外,这个问题似乎还包含了对于“有限”和“无限”的思考。在上述例子中,实体的美术工具箱只有一个,但在理想条件下标签和工具箱的嵌套循环中,工具箱却产生了无数个。有限个数的工具箱却包含了无限个数的工具箱,这让我联想到,某个正方形图形,当我们将它视为一个图形的时候,它是有限的一个正方形;而当我们将它视为点的集合的时候,这个正方形包含了无数个点,它由无数个点组成。我们似乎发现,“有限”和“无限”的概念,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对理想条件下概念的抽象方式。
(四)对“‘两个侦探’问题”的思考
本部分声明:“两个侦探”问题,是本人根据自己的一些思考所命名的问题。
我们想象一个故事,假设从前有两个侦探,第一个侦探从业多年、经验丰富而且智商与推理能力高超,另一个侦探只会纸上谈兵、推理能力勉强“及格”、总是喜欢妄下结论。现在我们请两位侦探去调查一个案件,公平地提供给他们相同多的而且充足的线索。可想而知,第一个侦探将有更大的概率,根据线索成功破案;而第二个侦探,虽然也有可能推理出某些看似完整的结论,但这些结论一经仔细推敲,实际上可能是漏洞百出的。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不给这两位侦探提供任何线索,让他们自行寻找线索。那么我想,第一个侦探仍旧有更大概率的胜算,他发现与寻找线索的能力应该会比第二个侦探强得多。这或许就意味着他所得到的信息量更广、更全面,这当然是更有助于对案件的推理的。
现在我们将这个问题抽象化,如果我们把公平地提供给两位侦探的相同多而且充足的线索,视为我们在探索与研究过程中从外界所获得的客观信息,将两位侦探的破案过程,视为我们探索与研究时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相信读者可能已经产生一些思考了。
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经历、阅历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和观点。但我相信,我们可能更偏爱于第一个侦探,这或许说明,虽然我们从外界接收到的客观信息条件或许可能是一致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信息,积累学习知识、丰富我们的经验、提高我们的能力,再通过我们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分析和理解这些客观信息,这样所给出的分析结果,往往可能是更正确与明智的选择。
而随着我们的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外界客观信息的接收能力也会增强。就像上述例子中的第二个侦探,他收集线索的能力增强,也就意味着获得外界客观信息的能力增强,收集到的有用信息也就更多,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有助于我们给出更加正确的分析结果。
往更大的方面想,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其实或许就是一个在探索中不断自我进步的过程。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从古代一直到今天,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自然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是客观的,很多信息比如自然归规律从古至今似乎没有改变过,但随着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对于这些信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不断提高,就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我们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与文明进步,又使我们能够获得许多从前无法获得的自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比如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直存在但从前我们无法观察到的微生物。在获得与掌握这些信息之后,我们通过运用这些信息,又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以上就是我的思考了,感谢您的阅读!
第三个问题确实有些共鸣,我幼儿园的时候(没有骂人的意思,勿误解)看见酸奶罐子上画了个人,人手里拿着这瓶酸奶,酸奶上还画着这个人,,无限循环了(那时还不懂),于是一直想不通这张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似乎是个无底洞,也没人能给出个合理解释,现在当然知道了只要把拿着空瓶p一下就可以实现了。
所以很多看似不可理解的问题其实只是自己能力不足。
如果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宏观物质(人)同时出现在不同空间,你首先要确定他们是不是同步的,也就是观察对其中一个说话,另一个是不是也会知道。如果不是,说明就是两个不同的人,哪个是真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认同。如果是,那么可以尝试让其中一个人登上月球,再观察此人思维是否变得迟钝。如果是,说明他们是两个人,但是在本空间通过某种锁步机制互相同步,就像两台互为备份的电脑,因为月球到地球之间的信息传递极限速度需要1秒左右,这拖慢了他们的同步频率,导致他们反应迟钝。如果不是,说明他们在其它维度有更紧密的联系,以至于允许超过光速的通讯发生,此时你应该把他们视为一个整体。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