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古今中外著名天文学家
甘德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里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书里还记录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并指出了它们出没的规律。 1.jpg
+100  科创币    玄明    2010/01/09 支持苦力帖
来自:宇宙和天文 / 天文与空间科学
37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核武专家 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28
石申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著有《天文》8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著名的《甘石星经》,为后人托名甘德、石申。 2.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29
(古希腊)喜帕恰斯  
  喜帕恰斯(Hipparchus,约公元前190-前125),古希腊天文学家。生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的尼西亚,曾长期在罗得岛工作。  
  他是方位天文学的创始人。他算出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日再减去1/300日;发现白道拱点和黄白交点的运动,求得月亮的距离为地球直径的30又1/6倍;编制了几个世纪内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表,并用来推算日食和月食。他发现公元前134年新星,由此推动他编出一份包括850颗恒星的位置和亮度星表。他把自己对恒星黄经的观测结果同前人的进行比较,发现黄道和赤道交点的缓慢移动--岁差,并定出岁差值为每年45"或46"。还发明一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投影制图的方法。为了研究天文学,他创立了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 。喜帕恰斯留下大量的观测资料。后人在定出行星的各种周期与参数时,常常利用他的观测结果。1718年,哈雷将自己的观测与喜帕恰斯的记录比较而发现了恒星的自行。喜帕恰斯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所知的关于他的工作都是从托勒密的著作中得来的。 3.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30
(古希腊)阿利斯塔克
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 约前310~约前230)
  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生于爱琴海上的萨摩斯岛。生平不详。
  开创了太阳、月亮与地球距离之比以及太阳、月亮、地球三者大小之比的测量,在留存至今的著作《论日月的大小和距离》中,求得日地距离为月地距离的18~20倍,太阳直径为月球直径的18~20倍以及为地球直径的6~7倍。尽管这些结果与实际值相差甚远,但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太阳远比地球大得多的人。他很可能因此逻辑地推论大的东西不能绕小的东西转动,从而提出了古代的日心说:恒星和太阳静止不动,地球和行星在以太阳为中心的不同圆轨道上绕太阳转动,地球还每天绕轴自转一周。因此,F.恩格斯称他为“古代的哥白尼”。此外,他还开创了三角计算,导出了不等式 4.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31
(古希腊) 托勒玫  
 克罗狄斯·托勒密 Ptolemaeus,Claudius;Ptolemy(约90,埃及托勒马达伊~168,亚历山大城) ,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曾译托勒玫、多禄某。长期进行天文观测。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天文学大成》(又称《大综合论》13卷)主要论述了他所创立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围绕地球运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日月星辰的构成和运动方式并作出成就的科学家。此书被尊为天文学的标准著作,直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地心说才被推翻。另一重要著作《地理学指南》(8卷)主要论述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以及地图的投影方法,是古希腊有关数理地理知识的总结。书中附有27幅世界地图和26幅区域图,后人称之为托勒密地图。他制造了供测量经纬度用的类似中国浑天仪的仪器和角距仪;通过系统的天文观测,编有包括1028颗恒星的位置表,测算出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为29.5倍于地球直径,这个数值在古代是相当精确的。对几何学也有研究。还著有《光学》(5卷)等。 5.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33
(东汉)张衡
  张衡(78-139),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后世称张衡为木圣(科圣)。 6.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34
(北宋)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地磁偏角示意图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沈括自幼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少年时代他随做泉州州官的父亲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当时的一些见闻,均收入《梦溪笔谈》。在天文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经制造过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浑天仪;表示太阳影子的景表等。为了测得北极星准确位置,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浑天仪观测北极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后夜所见到的北极星方位,分别画于图上,经过精心研究,最后得出北极星与北极距三度。这一科学根据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的记载。《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他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创造了新的高等级数求和法——隙级数。几何学中,他发明了会圆术,即从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高度来求弓形底和弓形弧的方法。为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给予沈括以极高的评价。(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沈括和<梦溪笔谈>》 7.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35
(元)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汉族。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佑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力主制历应“明历之理”(王恂)和“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成就。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他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归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
  中国古历自西汉刘歆作《三统历》以来,一直利用上元积年和日法进行计算。唐、宋时,曹士等试作改变。《授时历》则完全废除了上元积年,采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作为计算的出发点,以至元十八年为“元”,即开始之年。所用的数据,个位数以下一律以100为进位单位,即用百进位式的小数制,取消日法的分数表达式。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间,制成一些精良的计时器。 8.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36
(波兰)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波兰名:Mikolaj Kopernik (1473~1543)  
  现代天文学创始人,日心说的创立者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 Novara,1454-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后来在费拉拉大学获宗教法博士学位。哥白尼作为一名医生,由于医术高明而被人们誉名为“神医”。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职当一名教士。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他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他在《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例如,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但是他却害怕教会会反对,甚至在他的书完稿后,还是迟迟不敢发表。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在书中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样严重低估了太阳系的规模。他认为星体运行的轨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圆,这当然是错误的。他的学说里的数学运算很复杂也很不准确。但是他的书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驱使一些其他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作更为准确的观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泰寿·勃莱荷,开普勒就是根据泰寿积累的观察资料,最终推导出了星体运行的正确规律。
  虽然阿里斯塔克斯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早1700多年,但是事实上哥白尼得到了这一盛誉。阿里斯塔克斯只是凭借灵感做了一个猜想,并没有加以详细的讨论,因而他的学说在科学上毫无用处。哥白尼逐个解决了猜想中的数学问题后,就把它变成了有用的科学学说——一种可以用来做预测的学说,通过对天体观察结果的检验并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旧学说的比较,你就会发现它的重大意义。
  显然哥白尼的学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它使人们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估价哥白尼的影响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天文学的应用范围不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那样广泛。从理论上来讲,人们即使对哥白尼学说的知识和应用一窍不通,也会造出电视机、汽车和现代化学厂之类的东西。但是不应用法拉第、麦克斯韦、拉瓦锡和牛顿的学说则是不可想象的。
  仅仅考虑哥白尼学说对技术的影响就会完全忽略它的真正意义。哥白尼的书对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他俩又成了牛顿的主要前辈。是这两者的发现才使牛顿有能力确定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天体运行论》是当代天文学的起点——当然也是现代科学的起点。 9.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37
(丹麦)第谷·布拉赫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年12月14日生于斯坎尼亚省基乌德斯特普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父是律师。第谷·布拉赫
  1601年10月24日,第谷逝世于布拉格,终年57岁。  
  第谷于1559年入哥本哈根大学读书。1560年8月,他根据预报观察到一次日食,这使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562年第谷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却利用全部的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1563年他写出了第一份天文观测资料——“木星合土星”,记载了木星、土星和太阳在一直线上的情况。1565年第谷开始到各国漫游,并在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攻读天文学。从此他开始了毕生的天文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第谷的一生在天文观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谷的最重要发现是1572年11月11日观测了仙后座的新星爆发。前后16个月的详细观察和记载,取得了惊人的结果,彻底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不变的学说,开辟了天文学发展的新领域。  
  1576年在丹麦国王弗里德里赫二世的建议下,第谷在丹麦与瑞典间的赫芬岛开始建立“观天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天文台,在这里设置了四个观象台、一个图书馆、一个实验室和一个印刷厂,配备了齐全的仪器,耗资黄金1吨多。直到1579年,第谷一直在这里工作20多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创制了大量的先进 天文仪器。其中最著名的有1577年以二颗明亮的彗星的观察。他通过观察得出了彗星比月亮远许多倍的结论,这一重要结论对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天文现象,产生了很大影响。
  1599年丹麦国王弗里德里赫死后,第谷在波希米亚皇帝鲁道夫十世的帮助下,移居布拉格,建立了新的天文台。1600年第谷与开普勒相遇,邀请他作为自己的助手,次年第谷逝世,开普勒接替了他的工作,并继承了他的宫廷数学家的职务。第谷的大量极为精确的天文观测资料,为开约翰尼斯·开普勒的工作创造了条件,他所编著经开普勒完成,于1627年出版的《鲁道夫天文表》 成为当时最精确的天文表。  
  第谷是一位杰出的观测家,但他的宇宙观却是错误的。第谷本人不接受任何地动的思想。他认为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动,而太阳率领众行星绕地球运动。他的体系是属于地心说的。
  可以说,作为丹麦天文学家的第谷,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学生约翰尼斯·开普勒也是一位很杰出的天文学家。
  第谷在一次决斗中失去了鼻子,因此安装了一个著名的金鼻子。 10.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38
(意大利)伽利略·伽利莱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伽利略为牛顿的牛顿运动定律第一、第二定律提供了启示。他非常重视数学在应用科学方法上的重要性,特别是实物与几何图形符合程度到多大的问题。 11.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40
英)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神学爱好者,晚年曾着力研究神学。1643年1月4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伦敦病逝。  
  牛顿1661年入英国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1665年获文学士学位。随后两年在家乡躲避瘟疫。这两年里,他制定了一生大多数重要科学创造的蓝图。1667年回剑桥后当选为圣三一学院院委,次年获硕士学位。1669年任卢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移居伦敦。1703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他晚年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  
  牛顿在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创建了微积分和经典力学。
  备注:牛顿是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 即格里历(阳历)1643年1月4日 所以正确的出生日期是1月4号 12.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41
(英)埃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  
  哈雷(1656.11.8-1742.1.14)
  英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哈雷生逢以新思想为基础的科学革命时代,1673年进牛津大学王后学院。1676年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纳岛测定南天恒星的方位,完成了载有341颗恒星精确位置的南天星表,记录到一次水星凌日,还作过大量的钟摆观测(南半球钟摆旋转的方向与北半球相反)。
  1678年哈雷被选为皇家学会成员,并荣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684年,他到剑桥向牛顿请教行星运动的力学解释,在哈雷研究取得进展的鼓舞下,牛顿扩大了他对天体力学的研究。
  哈雷具有处理和归算大量数据的才能,1686年,他公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载有海洋盛行风分布的气象图,1693年,发布了布雷斯劳城的人口死亡率表,首次探讨了死亡率和年龄的关系,1701年,他根据航海罗盘记录,出版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地磁图,1704年,他晋升为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
  1705年,哈雷出版了《彗星天文学论说》,书中阐述了1337-1698年出现的24颗彗星的运行轨道,他指出,出现在1531、1607和1682年的三颗彗星可能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并预言它将于1758年重新出现,这个预言被证实了,这颗彗星也得到了名字-哈雷彗星。1716年他设计了观测金星凌日的新方法,希望通过这种观测能精确测定太阳视差并由此推算出日地距离,1718年,哈雷发表了认明恒星有空间运动的资料。1720年继任为第二任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
  哈雷还发现了天狼星、南河三和大角这三颗星的自行,以及月球长期加速现象。 13.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42
(法)查尔斯·梅西耶
  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1730年6月26日—1817年4月12日)法国天文学家。他的成就在于给星云、星团和星系编上了号码,并制作了著名的“梅西耶星团星云列表” 。
  查尔斯·梅西耶生于法国洛林地区墨赫特和莫赛尔省的巴顿维尔(Badonviller)。1751年起,他在巴黎的法国海军天文台作为天文官约瑟夫·尼古拉斯·德里希尔(Joseph Nicholas Delisle、1688年~1768年)的助手,沉迷于对彗星的观察。
  1758年冬天起,他根据以前的观测,开始搜索预料会出现的哈雷彗星。于此年1月21日终于发现。但是,这比另一位天文学家的发现迟了一个月。尽管如此,他还是因此而一跃成名。  
  1760年,德里希尔退休,梅西野接任天文官的职务。在搜寻彗星的过程中,苦于彗星和其他天体经常模糊混淆的梅西耶,从1764年初开始制作一张彗星和星际间朦胧天体的列表。在同年末,他做成了一张40个天体的列表,而且他还把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注意到的M39也收入到梅西耶星云星团表。此后,于1765年发现大犬座的M41后,他又在列表中追加了M41-M45等五个天体。  
  1769年,在白羊座附近发现了大彗星(C/1769P1),他因此成为柏林科学院的外国人院士。次年,他又发现了一颗彗星,并成为了巴黎学士院的正式成员。他在一生中总共发现了12颗彗星。  
  他分别于1771年,1781年和1784年发表了《梅西耶星团星云列表》的第一卷(M1-M45),第二卷(M46-M68)和第三卷(M69-M103)。  
  列在这些列表上的天体,都被称为“梅西耶天体”。例如,M31代表仙女座星系。梅西耶考虑到列表的体裁,将二重星(M40)或星团(M45等)也列入其中。  
  梅西耶使用的是口径5-7厘米的小望远镜,后来出现了大口径的望远镜后,发现梅西耶天体中含有很多星云,星团和星系。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月球上一个陨石坑命名为“梅西耶”,另外7359号小行星亦以他名字命名。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曾称他为“我的猎彗人”。 14.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43
(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38-1822)英国天文学家,古典作曲家,音乐家。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生于德国,1758年迁居英国。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第一任会长。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用自己设计的大型反射望远镜发现天王星及其两颗卫星、土星的两颗卫星、太阳的空间运动、太阳光中的红外辐射;编制成第一个双星和聚星表,出版星团和星云表;还研究了银河系结构。 15.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44
(英)卡罗琳·卢克雷蒂娅·赫歇尔
  卡罗琳·卢克雷蒂娅·赫歇尔 (Caroline Lucretia Herschel,1750年3月6日—1848年1月9日), 出生于德国汉诺威,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的妹妹。
  1772年,卡罗琳移居英国巴斯与当音乐家的哥哥威廉一起生活。她曾经是哥哥的圣乐团的主音,并获邀出席伯明翰音乐节,但她却推辞了这个演出机会。但后来威廉全身投入天文学,卡罗琳成为了他的全职助手。
  1782年威廉获英王乔治三世聘用为天文学家,卡罗琳亦随他迁住斯劳。在那里,卡罗琳协助威廉观测及计算数据。她空余的最大兴趣是透过一台小型牛顿式反射望远镜欣赏星空,这台望远镜让她于1783年发现3个星云;于1786年至1797年发现8颗彗星,其中5颗在历史曾被人观测过,包括恩克彗星。她于1786年8月1日发现的第一颗彗星——35P/Herschel-Rigollet也是首颗被女性发现的彗星,让她赢得不少赞誉。翌年,她获乔治三世发薪聘用为威廉的助手。1797年,她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一份弗兰斯蒂德观测资料的索引,以及列出561颗英国星表(British Catalogue)中遗漏的恒星和勘误表。
  在威廉·赫歇尔死后,她回到汉洛威,但她没有放弃天文研究。在1828年她整理好自1800年威廉发现的2500个星云列表。1828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向她颁发金奖章,并于1835年推选她为该会的荣誉会员。1846年,她获普鲁士国王颁发金奖章。
  为纪念她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小行星281“卢克雷蒂娅”以她中间的名字命名,此外在月球的虹湾上亦有一个名为叫C. 赫歇尔的环形山。 16.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45
英)约翰·赫歇尔
  约翰.赫歇尔(John Herschel,1792-1871)是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的儿子。他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后从事科学研究,在晶体中双衍射的研究、光谱学和光化学实验以及计算双星轨道的方法等方面颇有成就。他的主要科学哲学著作有《试论自然哲学研究》、《科学问题通俗讲演》等。
    约翰·赫歇尔其他方面的兴趣包括化学和照相术(他发明了很多有关照相的技术,他提出了‘正片’和‘负片’等词汇,至今仍为摄影家使用),是他那个时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写了一本科普书《天文学概要》于1849年出版,堪称为当时的《时间简史》,他在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典礼上被封为准男爵,1871年5月11日逝世于肯特郡。被誉为一个时代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的约翰·赫歇尔,从未在任何科研机构任职,他总是设法靠自己的私人财产生活,从事自己喜爱的研究。 17.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46
(荷兰)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年04月14日—1695年07月08日)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是介于伽利略与牛顿之间一位重要的物理学先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力学的发展和光学的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位重要开拓者。他建立向心力定律,提出动量守恒原理,并改进了计时器。
  他于1629年4月14 日出生于海牙。父亲是大臣和诗人,与R.笛卡儿等学界名流交往甚密。惠更斯自幼聪慧,13岁时曾自制一台车床,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1645~1647年在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与数学;1647~1649年转入布雷达学院深造。 在阿基米德等人著作及笛卡儿等人直接影响下,致力于:力学、光波学、天文学及数学的研究。他善于把科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透彻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摆钟的 发明、天文仪器的设计、弹性体碰撞和光的波动理论等 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663年他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第一 个外国会员,1666年刚成立的法国皇家科学院选 他为院士。惠更斯体弱多病,一心致力于科学事业,终生未婚。 1695年7月8日在海牙逝世。 18.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48
李淳风
  李淳风(公元602-670年)是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1]李播"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2]并做《天文大象赋》。这些,对李淳风一生的学术取向,无疑有一定的影响。《旧唐书》本传说李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贞观(公元627-649年)初年,李淳风在李唐王朝就崭露头角了,而起因就是由于他的天文学造诣。唐初行用的历法是傅仁均编撰的《戊寅元历》,这部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风对之做了详细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唐太宗派人考察,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在古代,历法编撰是专门之学,一般学者很难问津,而李淳风对《戊寅元历》提出修订意见时才20多岁,这自然要引起人们注意。他也因此得到褒奖,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学家的生涯。
  《旧唐书·李淳风传》载:李淳风,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生于岐州雍(今陕西凤翔岐山镇),其父李播,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因此,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9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17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19.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50
(爱尔兰)罗斯伯爵
 (Rosse,William Parsons, 3e earl of)
  爱尔兰天文学家。1800年6朋17日生于英国约克;1867年10月31日卒于爱尔兰的科克。罗斯是一位真正的贵族,1822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此后十二年置身于议会,1841年承袭了他父亲的领地。1845年,爱尔兰将他上议院。罗斯之所爱(实际上他简直是是着了迷)腹建造一架巨型的反射望远镜。他自己学会了抛光金属反射镜,从1827年开始干了好多年。他在制造一架36英寸增长了阅历,最后又于1845年造出了他梦寐以求的仪器一架被称为“列维亚森”(列维亚森(Leviathan)是《圣经·旧约全书》中象征邪恶的海中巨怪,后世常借以比喻巨物,如巨型远洋轮,有财有势的人之类。-------译者)的72英寸望远镜。耗资约达三尤镑。这项工程显得充满着“堂吉诃德”的色彩,因为在爱尔兰他家的地产上天气条件极差,以至很少有使用这架笨重仪器之可能。(要四个人才能操纵它。)即使如此,罗斯爵士还是能做出一些重要的观测。首先,他第一个辨认出了那些云雾般的天体的旋涡状外形,约摸四分之三个世纪之后,人们明确认识了它们也如我们的银河一样是些独立的星系,离我们远达数百尤光年。1845年他探测到第一个旋涡星系,到1850年共发现了14个。他也研究了在梅西耶*星去表内列为第一号的那个不规则雾状斑点。他觉得它宛如一只幸福蟹,并于1848年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蟹状星去,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年罗斯被选入了皇家学会。 1908年,他的一个孙子卸下了这架巨大的望远镜,它已经变得摇摇晃晃十分危险了。它从未真正做多少事情,却为罗斯爵士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20.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52
(德)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在康德去世的1804年,出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期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 Andreas 21.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53
(法)拉普拉斯
  拉普拉斯(1749~1827)
  Laplace,Pierre-Simon
  法国数学家 ,天文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749年3月23日生于法国西北部卡尔瓦多斯的博蒙昂诺日,1827年3月5日卒于巴黎。曾任巴黎军事学院落数学教授。1795年任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教授,后又在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1816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17年任该院院长。
  拉普拉斯是天体力学的主要奠基人,是天体演化学的创立者之一,是分析概率论的创始人,是应用数学的先躯。拉普拉斯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行星的轨道大小只有周期性变化,这就是著名拉普拉斯的定理。他发表的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的论文有270多篇,专著合计有4006多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专著有《天体力学》、《宇宙体系论》和《概率分析理论》。1796年,他发表《宇宙体系论》。因研究太阳系稳定性的动力学问题被誉为法国的牛顿和天体力学之父。 22.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54
(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美国物理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23.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56
(美)爱德温·哈勃
  哈勃(Hubble)(1889~1953)  
  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Edwin P. Hubble)是研究现代宇宙理论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河外天文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银河系外星系存在及宇宙不断膨胀,是银河外天文学的奠基人和提供宇宙膨胀实例证据的第一人。 24.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57
张钰哲
  张钰哲(1902-1986年7月21日), 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
  张钰哲生于福建闽侯,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当年秋回国,在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1941年入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入中国科学院 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并连续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理事长。他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和他所领导的行星研究室发现了许多星历表上没有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为纪念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第2051号小行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张(Chang)”来命名的。1986年7月21日,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张钰哲逝世,享年84岁。 25.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59
(德)约翰尼斯·开普勒
  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公元1571年~公元1630年11月15日
  行星运动定律的创立者约翰尼斯·开普勒于公元1571年出生在德国的威尔德斯达特镇,恰好是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后的第二十八年。
  开普勒定律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做了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描述,解决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曾使甚至象哥白尼、伽利略这样的天才都感到迷惑不解。当时开普勒没能说明按其规律在轨道上运行的原因,到17世纪后期才由艾萨克·牛顿阐明清楚。开普勒对此运动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万有引力定律已见雏形。开普勒在万有引力的证明中已经证到:如果行星的轨迹是圆形,则符合万有引力定律。而如果轨道是椭圆形,开普勒并未证明出来。牛顿后来用很复杂的微积分和几何方法证出。
  开普勒对天文学的贡献几乎可以和哥白尼相媲美。事实上从某些方面来看,开普勒的成就甚至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更富于创新精神。他所面临的数学困难相当巨大。数学在当时远不如今天这样发达,没有计算机来减轻开普勒的计算负担。
从开普勒取得的成果的重要性来看,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的成果起初差一点被忽略,甚至差点被伽利略这样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所忽略(伽利略对开普勒定律的忽视特别令人感到惊奇,因为他俩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开普勒的成果会有助于伽利略驳斥托勒密学说)。如果说其他人迟迟不能赏识开普勒成果的重大意义的话,他本人是会谅解这一点的。他在一次抑制不住巨大喜悦时写道:“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它不是会被我的同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这是无所谓的事。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历程,开普勒定律的意义在科学界逐渐明朗起来。实际上在17世纪晚期,有一个支持牛顿学说的主要论点认为开普勒定律可以从牛顿学说中推导出来,反过来说只要有牛顿运动定律,也能从开普勒定律中精确地推导出牛顿引力定律。但是这需要更先进的数学技术,而在开普勒时代则没有这样的技术、就是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开普勒也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行星运动受来自太阳的引力的控制。
  开普勒除了发明行星运动定律外,还对天文学做出了许多小的贡献。他也对光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幸的是他在晚年为私事而感到忧伤。当时德国开始陷入“三十年战争”的大混乱之中,很少有人能躲进世外桃源。 26.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60
(法)卡西尼家族
  卡西尼家族,是天文学界最富盛名的祖孙四代在同一学科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家族。
  G.D.卡西尼(1625-1712),1625年6月8日生于意大利佩里纳尔多,1712年9月14日卒于法国巴黎。早年在热那亚等地求学。从1650年起担任波洛尼亚大学天文学教授十九年。1664年七月观测到木星卫星影凌木星现象,由此开始研究木卫与木星的公转自转。他描述了木星表面的带纹和斑点,正确地解释为木星表面的大气现象;他还指出木星外形的扁圆状。
  1666年,他测定火星的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40分(误差约3分);1668年公布第一个木星历表。1669年他前往巴黎皇家科学院工作。1671年巴黎天文台落成,他成为这个天文台的领导人。1673年加入法国国籍。他在巴黎天文台发现了土星的四颗卫星土卫八、土卫五、土卫四和土卫三。在此之前只有惠更斯发现了一颗土星卫星(土卫六,1655年)。
  1675年,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一条暗缝,后称卡西尼缝。他还准确地猜测了土星光环是由无数微小颗粒构成的。1679年他公布了一份月面图,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没人超越。
  从1683年三月起,他系统地观测研究了黄道光,正确地猜测到它是无数极细微的行星际微粒反射太阳光造成的,而不是大气现象。1672年火星冲日期间测定了火星视差并推算了太阳视差。
  卡西尼在理论上是保守的,是最后一位不愿接受哥白尼理论的著名天文学家。他反对开普勒定律;拒不接受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反对光速有限的结论。
  J.卡西尼(1677-1756),G.D.卡西尼次子。他接任了巴黎天文台领导,继承他父亲生前从事的子午线弧长勘测工作。他发现了恒星大角(牧夫座a)有自行。他虽然接受了哥白尼的观点,但仍然激烈反对牛顿的引力定律,为了为父亲辩护,他不顾自己的许多观测结果与父亲的理论不相一致。
  C.F.卡西尼(1714-1784),J.卡西尼之子。C.F.卡西尼继续领导巴黎天文台,1771年任正式台长,他去世后此职由他的独子J.D.卡西尼(1748-1845)继任。他们父子分别观测了1761年和1769年的金星凌日。他们的保守倾向虽已减少,但对天文学的贡献却不及前两代卡西尼。他们在地理学、大地测量学方面作了许多研究。 27.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61
(英)斯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 ,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1],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7年,是因为他在22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的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28.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62
(南北朝)祖冲之  
  祖冲之(ZǔChōngzhī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县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数)和3.1415927(盈数)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祖冲之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祖冲之通过艰苦的努力,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专家。重新造出早已失传的指南车、千里船等巧妙机械多种。此外,他对音乐也有研究。著作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均早已遗失。 29.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63
一行
  一行(673~727),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河北巨鹿 人。生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
  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30.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64
杰拉德·柯伊伯  
    杰拉德·彼得·柯伊伯,荷裔美籍的天文学家,出生教育都在荷兰,他在1933年来到美国,1937年成为美国公民。
    杰出贡献:
  在冥王星被发现之后,很多天文学家认为它只不过是行星中的一个小小的特例。他们的理由是,其他行星都可以很恰当地纳入传统的天文理论,即太阳系的行星结构由内轨道的四个小型岩石物体和外轨道的四个气体物体组成,其间分布着一个小行星带。但是远方的冥王星却始终是个冰冷的谜,它以奇特的轨道运行于海王星之外。
  到了上世纪40年代,荷裔美籍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认为冥王星并不是一个毫无脉络可寻的世界,而是在一个“区域”内运行的一大群物体之中最亮的一个。此后,人们将柯伊伯理论中提到的这个“区域”称为“柯伊伯带”(Kuiper Belt)。遗憾的是,在这个神秘概念出现于科学文献的数十年间,人们依然无法从望远镜中看到它的实体。 31.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65
爱丁顿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爵士,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是第一个用英语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自然界密实(非中空)物体的发光强度极限被命名为“爱丁顿极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并不太清楚德国的科学进展,爱丁顿在1919年写了“重力的相对理论报导”,第一次向英语世界介绍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  
   主要著作:《恒星和原子》,《恒星内部结构》,《膨胀着的宇宙:天文学的重要数据》,《空间、时间和引力:广义相对论进阶》 32.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66
史瓦西  K·史瓦西(1873~1916)
  Karl Schwarzschild
  德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1873年10月9日生于法兰克福,1916年5月11日卒于波茨坦。他16岁时写出关于三体问题周期解的论文,18岁进斯特拉斯堡大学,20岁进慕尼黑大学,23岁获博士学位。1896~1900年在维也纳天文台和慕尼黑天文台工作,1901~1909年任格廷根大学教授和大学天文台台长,1909年任波茨坦天体物理台台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德军中服役。史瓦西是照相测光的开创者之一,曾提出底片上的星象密度并不取决于星光照度和露光时间的乘积,而取决于星光照度和露光时间的p(p小于1)次方的乘积,后来这一关系被称为史瓦西定律,p则称为史瓦西因子。1906年指出恒星大气中自内向外的热转移主要不是靠对流而是靠辐射,并提出恒星大气中辐射平衡的概念和局部热动平衡的假设。认为整个恒星大气并不处于严格热动平衡状态,但就离恒星中心同样距离的某一薄层而言,可看成处于局部热动平衡下,并可引入一个局部温度来表征它的热状态。在这基础上建立了辐射转移的定量理论。1916年推导出广义相对论球对称引力场的严格解,表征了球对称物体所产生的静态引力场的四维时空的度量性质。后来被命名为史瓦西度规。还提出了物体的史瓦西半径的概念。当一颗恒星发生引力坍缩、收缩到这一半径大小时,就会变成黑洞。他还是玻尔原子光谱理论的先驱者,和A·索末菲各自独立地提出了普遍“量子化定则”,推出了电场对光影响的斯塔克效应的完整理论。  
  K·史瓦西在天文学的几个领域中都有贡献。在实测方面,他发现了照相底片变黑定律,发明了焦外照相法天体测光,奠定了照相测光的基础。在理论方面,他将辐射平衡的概念引入天体物理学,最先清楚认识到辐射过程在恒星大气热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处理这种过程的数学方法。他把近代统计方法应用于天文研究,发现了以他命名的恒星速度椭球分布。对天文光学仪器的设计理论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理论物理方面,他是玻尔原子光谱理论的先驱者之一。他和索末菲彼此独立地提出了一般的“量子化定则”,得出斯塔克效应的完整理论。1916年,他找到了广义相对论球对称引力场的严格解,即史瓦西解(见史瓦西度规)。这个解描述了球形天体附近的光线和粒子的运动行为,在现代相对论天体物理,特别是黑洞物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首先提出,在离致密天体或大质量天体的中心某一距离处,逃逸速度等于光速,即在此距离以内的任何物质和辐射都不能溢出。后人将此距离称为史瓦西半径,并把上述天体周围史瓦西半径处的想象中的球面,叫作视界。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天文台被命名为史瓦西天文台。
  M·史瓦西(Martin Schwarzschild,1912~ ) K·史瓦西之子,1912年5月12日生于波茨坦。1935年在格廷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936~1937年在挪威奥斯陆天体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37年移居美国,先在哈佛大学天文台任职,1940~194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台工作后来就职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至今任教授。1960年获名誉科学博士学位。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早期的工作是研究脉动变星恒星动力学结构稳定恒星的质量上限、太阳氦丰度演化等1950年后研究红巨星模型,同桑德奇合作,提出关于恒星从主星序到红巨星的迅速转变,可用包括两种能源的模型来解释:一是氢壳层燃烧,一是核心引力收缩。几年后同霍伊尔合作研究了星族Ⅱ恒星的演化球状星团赫罗图的解释晚期演化中的“氦闪”和元素丰度问题。其结果都包括在1958年所写的《恒星的结构和演化》一书中。1960年后他研究湍流和对流问题,研究太阳米粒组织,主持气球飞行计划以获得太阳高质量照片。这个成功的计划后来扩大到行星和晚期恒星红外分光光度测量的领域。 33.jpg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68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1995年8月15日),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1910年10月19日生于今巴基斯坦的拉合尔。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1933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1930~193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理论物理。1933~1937年在该校任教。1937年移居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叶凯士天文台工作。1938年任教授。1944年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5年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52~1971年任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主编。他在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
  他一生中写了约四百篇论文和诸多书籍。他兴趣广泛,年青时曾学习德语,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作品。
  1937年起钱德拉塞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53年取得美国国籍。晚年他曾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写了《Newton's Principia for the Common Reader》。此书出版后不久他便逝世了。
  他算过白矮星的最高质量,即钱德拉塞卡极限。
  钱德拉塞卡早期从事恒星内部结构理论的研究。他利用完全简并的电子气体的物态方程建立白矮星模型,导出白矮星的质量上限是太阳质量的1.44倍。这就是著名的钱德拉塞卡极限。1939年,他出版《恒星结构研究引论》一书,系统论述恒星内部结构理论。1950年出版《辐射转移》一书,总结了他在恒星和行星大气辐射转移理论方面的主要工作。他处理了有偏振的辐射转移问题,并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作为中介光谱型恒星大气不透明度源泉的负氢离子吸收系数(见负氢离子吸收)。1943年,他出版《恒星动力学原理》一书,运用经典力学讨论星团、星系等天体系统的动力学问题。六十年代,他出版《等离子体物理》和《流体动力学和磁流体力学的稳定性》等专著,并从事相对论天体物理的研究。
  钱德拉塞卡是个有点羞涩的印度青年。19岁那年,他因成绩优异获得政府奖学金,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航行中,他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一个结果———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塞卡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在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这个24岁的青年终于得到宣读自己论文的机会。  
  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后,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爱丁顿走上讲台。他当众把钱德拉塞卡的讲稿撕成两半,宣称其理论全盘皆错,原因是它得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听众顿时爆发出笑声。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  
  会议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走到钱德拉塞卡跟前,说:“这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塞卡。最后,他终于明白应该完全放弃这个研究课题。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学以后不久,他把自己的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然后不再去理会它。  
  差不多30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然后又过了20年,钱德拉塞卡获得了诺贝尔奖。1983年,当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此时,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却已有了不同的看法。“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他说,“但我不认为对我个人有益。爱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的确,有多少年轻人在功成名就之后,还能长久保持青春活力呢?为何即使是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也同样未能始终如一。  
  钱德拉塞卡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人“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了一种傲慢的态度”。这些人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核武专家作者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469
【后注】还有缺漏,请他人补足。
【后注】还有缺漏,请他人补足。
【后注】还有缺漏,请他人补足。
【后注】还有缺漏,请他人补足。
【后注】还有缺漏,请他人补足。
【后注】还有缺漏,请他人补足。
【后注】还有缺漏,请他人补足。
【后注】还有缺漏,请他人补足。
【后注】还有缺漏,请他人补足。
【后注】还有缺漏,请他人补足。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玄明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547
2楼那张脸真像漆黑的夜空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t-600
15年2个月前 IP:未同步
176637
核武............辛苦你了
話說核武(新頭像)很萌................."
(那嘴唇................噢!!!!!我喜歡!!!!)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核武专家
学者 笔友
文章
165
回复
1102
学术分
1
2008/08/29注册,7年0个月前活动

这是人类的一小步,但是帝国的一大步。嗨!希特勒!!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邮箱
IP归属地:未同步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