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科学吗?——兼论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
12112007/03/14科学技术学 IP:四川

中国古代有科学吗?
——兼论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

马晓彤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摘 要:针对“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论述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对“科学”的不同理解及两种不同的科
学观对科学事业和人类理性的影响。从积极挖掘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促进科学新发展的角度,指出宜倡导
广义科学观,并肯定中国古代科学的实际学术地位。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学;广义科学观;狭义科学观;科学革命;科学常规发展

  科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它实际 上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文明程度与社会力量的 “金指标”。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科学不发达,不言而 喻它一定是落后的;进而引伸,若认为一个民族的文 化传统中没有科学,那么言下之义这个文明体系也 必然是低劣的。因此,中国古代有无科学实在是个 非同凡响的问题,正确认识它不仅对科学理解本身 有意义,而且对人类,尤其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势必产生特殊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对这个 看似飘渺的问题不屑一顾,更不能作为文字游戏而 等闲视之,应该由此引发对形形色色科学观的反思, 真正揭示科学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代 问题”给出明确、合理、及时的回答。但在意识到问 题本身严肃性和紧迫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的复 杂性,不仅要有现实的考量,也必须有历史的测度; 在了解国人看法的同时,也要把握外人的态度;既要 在科学的框架中探索,也要放在文化的视野中审视。 可见其份量之大、挑战性之强,因此首先要有一个谨 慎的态度,还要有足够的勇气,否则难有真知灼见。 本文权当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一次思想冒险,不求 获取知识金矿,但求留下清晰可辨的探索者足迹。
1 问题的缘起与嬗变
英国学者李约瑟因多卷本巨著《中国的科学与 文明》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技术史大家,尤其是 发人深省的“李约瑟难题”更是让他知名度和影响 力大增。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 的中心问题,概括而言便是: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 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 际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 同时,为什么 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 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 洲? 李约瑟20世纪40年代刚开始研究中国科学技 术史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但直到1976年,才被 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再经过 美国社会学家雷斯蒂沃的归纳,以及席文等人的质 疑辩难,“李约瑟难题”一词开始广为传播,并于80 年代初进入中国,随即受到广泛重视[ 1 ] 。
“李约瑟难题”并非李约瑟本人首创,类似问题 在最早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接触中国科学之初 就提出来了。竺可桢等20世纪中国科学家在探讨 “中国实验科学不发达的原因”和“化学肇始在中国 何故后世反衰落”等问题时,也提出了与之极其相 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内涵是一致的,即首先肯定 古代中国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然后困惑为何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 1 ] 。其中的关键在 于提出了科学与文化以及科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 它隐含着中国文化与古代科学有着相互适应的内在 联系,西方文化则与近代科学有着相互适应的内在 联系之意,并无否定中国古代有科学的内容。然而 在始于80年代直到现在仍在继续的中国文化反思 与探讨中,出现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从 时间和事情的关联看,这一争论应该说与“李约瑟 难题”进入中国并产生学术影响有关,但其含义发 生了漂变,它与李约瑟难题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两回 事,其核心问题变成了“什么是科学”。造成这种变 化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李约瑟问 题的误读; (2)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学者关于科学 讨论的表面化理解; (3)对近代中国落后状况的归 因分析。李约瑟问题本身并没有追问什么是科学, 它关心的是科学曾经繁荣的地方现在不繁荣了,而 另一个科学曾经不那么繁荣的地方现在繁荣了,造 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是否与文化和时代氛围 有关[ 2 ] ? 这实际上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机制问题。
而20世纪前半叶中国学者在讨论科学问题时,明确 说“中国古代无科学”的不多,而多数论者采用的说 法是“不发达”、“不进步”、“落后”等,这与“无”是 不同的。再者要注意讨论时的语境问题,比较典型 的是竺可桢虽以《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 学》为题著文,但读过其文便会发现他实际上谈的 还是“不发达”和“落后”;而他在《中国实验科学不 发达的原因》一文中说的更为清楚,“中国古代对于 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和生物学统有相当的贡献,但 是近代的实验科学,中国是没有的。实验科学在欧 美亦不过近三百年来的事。”由此可见,他所说的科 学特指近代科学,而非一般意义的科学,换言之,是 指狭义的科学,不是广义的科学。现在说中国古代 无科学的人们实际上是把科学定义为近代实验科学 (狭义科学) ,而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广义科学) 。
那么用这样的标准衡量,不仅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而 且西方古代同样没有科学[ 1 ] ,可见“中国古代无科 学”的看法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中国近代的落伍 使中华民族付出史无前例的惨重代价,令人痛骨酸 心,也让仁人志士反思与奋进。当意识到造成落后 的直接原因是缺乏先进的生产力和民主政治制度 后,便进而得出中国古代无科学的结论,因为先进的 现代化生产力和民主法制分别以科学的技术功能与 理性原则为基础。也许最后一个非科学性的社会因 素比起前面两个相对科学性的因素在形成“中国古 代无科学”的认识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但不 难看出,这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结果,近代科学的 落后的确是中国社会一落千丈的重要原因,但我们 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要明白,解释落后的原 因与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是两回事。近代科学毕竟不 能等同于科学,它只是科学的组成部分。对两者不 加区分不仅会造成科学观的混乱,使得人们难以从 本质上认识科学,而且在实践层面也会带来灾难。 目前这个恶果已经鲜明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它对科 学的发展正在形成实际的阻碍。
2 两种不同的科学观及其对科学事业与人类理性的影响
  尽管“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从多个角度 反映了人们的心态、利益与认识状况,但根本问题仍 在于科学观,也就是对“什么是科学”这一科学哲学 核心问题的回答不同。之所以这一问题受到广泛关 注和热烈讨论,决不是因为它能够带给文人学士们 操练口舌与手笔的引人入胜的题材,而是关乎对人 类文明历程的评价以及对世界未来的导航,对于曾 经低迷数百年,希望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中国人来说,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2. 1 科学剪影
科学发展大体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 段,古代科学形成了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东方整体论 体系,近代科学形成了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西方还 原论体系,现代科学正在形成东西方皆有贡献的,以 复杂性科学为代表的系统论体系。前两个阶段已瓜 熟蒂落,第三阶段尚在发育成长中。量子力学与相 对论的诞生标志着第三阶段的开始,系统论、控制论 和信息论的出现是这一阶段特征明显化的信号,而 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量交叉学科的涌现及科学 整体化趋势则是该阶段加速推进的表现。
整体论体系考察对象的整体可把握特征,并用 整体综合方法加以处置,其结果是宏观准确、微观不 精确;还原论体系考察对象的局部可把握特征,并用 局部分析方法对待之,其结果微观精确、宏观不准 确。整体论体系在古代生命科学领域获得显著成 功,而还原论体系则在近代物理科学领域获得非凡 成就。但两论均为一偏,皆有局限性,昨日辉煌的中 医学已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中医现代化”正在显现 传统中医学(整体论体系)与现代西医学(还原论体 系)融合的趋势;近代物理科学100 年前即已随着 量子力学的勃兴出现由还原论向整体论的转向。系 统论体系可视为整体论与还原论两个体系的融合, 通过两者的逆向对接达到以偏纠偏的目的。各种迹 象表明,系统论体系不仅对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的 发展有推动作用,而且还可能在社会科学领域大有 作为。
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整体论体系是简单模糊 范式,还原论体系是简单精确范式,系统论体系则是 复杂性范式。简单性范式的特点是规则单一,在观 念上或整体,或局部,在方法上或准确,或精确,只求 其一;复杂性范式的特点则是同一体系中复合规则 并行运作,在观念上整体与局部兼顾,在方法上准确 与精确双求,并且联立求解。系统论体系在其形成 过程中,对物理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均进行了 不同程度的探索,其中物理系统由于边界不清,宜做 局部考察;生命系统边界清晰,宜做整体考察;社会 系统则介于两者之间,研究难度最大。比较之下,社 会系统是复杂性最高的系统,物理系统和生命系统 则难以判定何者复杂性程度更高,只是各有特点罢 了。由此可得三点启示: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 系不应该是背对背或肩并肩,而应该是面对面,它们 之间的交叉与联立方可构筑完备的自然图景;自然 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也应该是面对面,唯此才能 描绘社会本相;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还应该是面对面, 这样有助于揭示人生真谛。
复杂性科学追求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准确与精 确的统一,也即强调系统要素间的关联性。总体而 言,这种关联性概括有三:不相关(背对背) ;弱相关 (肩并肩) ;强相关(面对面) 。科学的整体化趋向说 明人类已经把科学研究的对象看作相互联系的统一 系统,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克服单一视角与方法的 局限性,开始审视近代以来科学划分的合理性以及 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在科学门类之间不外乎三种基 本关系:边界清楚的传统学科之间互不关联的背对 背关系;边缘学科外围相互作用的肩并肩关系;交叉 学科内核相互作用的面对面关系。其中交叉关系是 系统要素间最深刻的关系,涉及根本联系,而根本联 系的终极体现为系统的整体制约性,整体制约性则 是要素间交叉方向与程度的决定因素。复杂性科学 是探讨系统特征的科学,交叉性与整体性是反映系 统状态的两个最重要的标志,前者说明要素之间的 互动,后者体现整体对局部的统摄,它们互补性地展 示了系统的面貌。
2. 2 广义科学观
从科学的进程可以看出,它是多源与多流的,形 成发展于不同地域和时期的科学具有完全不同的特 征[ 3 ] ,为分析方便可把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科学 体系作两种宏观的划分,就地域而言,可分为中国代 表的东方科学体系和欧洲代表的西方科学体系;时 代而言则可分为东方领先的古代科学和西方领先的 近代科学。东方古代科学擅长把握的对象是生命活 动,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整体论,典型的认知途径是综 合体验;西方近代科学与之相反,擅长把握的对象是 机械运动,主要方法是还原论,典型认知途径是分析 实验。如果运用科学范式理论来考察,这便是两个 具有最大异质性的范式,即整体论范式和还原论范 式,它们在对象、方法与认知途径等主要方面均有极 大不同,可以说完全不通约。但若超越具体的外在 形式,关注其实质内容,便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 不管是整体论科学,还是还原论科学都是规律之学。 这就是广义科学观的基本含义,具体而言,不论研究 何种对象、不论采用何种方法、不论通过何种认知途 径,只要是探索事物规律的学问,都是科学。广义科 学观不是站在科学内部,从对象、方法、认知途径等 具体角度认识与定义科学,而是立于科学之外,从文 化的整体背景看科学,所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科学观, 而不是狭义科学观那样的技术科学观。它更多地凸 显了科学中的价值因素,而不象狭义科学观那样把 科学视为工具。
如果把人类知识体系做一个简单梳理,便能更 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的文化定位与功能。全部知识体 系可以用“文化”一词进行抽象概括,文化是与自然 对称的,举例来说,一棵树是自然,把树制成桌子是 文化,桌子的结构是科学,而桌子的样式是人文。可 见“自然”是没有人为干预的客观存在;“文化”是人 为活动及其结果;“科学”是事物的规律;“人文”是 事物的价值。人类知识(文化)总体上包括科学与 人文两大部分,科学是文化的组份,两者不是对称关 系。人们之所以时常把科学与文化并称,说明对这 两个概念的关系不清楚,而问题源自对“文化”的狭 义化,将它与“人文”划了等号,这一切恰恰也是现 代人对科学常作狭义化和工具化理解的结果。日益 明显的事实说明,对科学的狭义化认识自然带来对 文化的狭义化认识,这是形成科学与人文、东方与西 方、传统与现代等多元文化要素之间巨大鸿沟的重 要认识根源之一。
2. 3 狭义科学观
相对于文化视角的广义科学观,狭义科学观则 偏重技术层面的评价。它在原则上以近代欧洲伽利 略开创的以实验研究与数学分析相结合的还原论方 法为标准来实际界定科学与非科学,凡是依照这种 方法进行的活动谓之科学,反之则不是。按照这一 标准,物理学是典型的科学,化学的科学性次之,生 物学更次之;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为人类 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各种多样化的古代科学则被排 除在科学之外,或者仅仅冠之以“科学萌芽”和“前 科学”等字眼给以象征性的尊重;对于新兴的复杂 性科学也是态度暧昧,似乎它是科学又不是科学。
客观来说,在世界范围内,狭义科学观目前占据主导 地位,影响巨大,然而这种影响已从近代的积极作用 渐渐转化为日益明显的消极作用,表现有三: (1)对 科学主要作工具性理解,而忽视其深层的丰富价值 含义,以至出现形形色色的异化现象,科学由造福人 类的“天使”常常变成危害众生的“魔鬼”; (2)对还 原论科学范式的崇拜,造成僵化的科学意识形态,抑 制非还原论范式的科学活动,否定非还原论范式的 科学成果,极大阻碍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3)潜移默 化地撕裂人类知识体系,影响健全心智的发展,通过 把相互关联的文化体系碎片化而引发和加剧表面上 看似无关的各种社会冲突。
2. 4 科学发展的时代诉求
科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伽利略倡导,牛顿 完善的还原论科学体系经过数百年的辉煌,到19世 纪末出现了危机,而正是在这场危机中科学的范式 开始悄然转化,量子力学的诞生便是其标志。而到 了20世纪40年代,这种转化开始渐趋明显,贝塔朗 菲的“系统论”成为真正的号角,经过“控制论”、“信 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突 变论”等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科学的形态演 变,到80年代之后,被称为“复杂性科学”的新范式 浮出水面[ 4 ] ,在欧、美、亚三大洲分别形成了以“自 组织理论”、“复杂适应理论”和“复杂开放巨系统理 论”为代表的三个影响巨大、成果颇丰的学派[ 5 ] 。
在科学进步的同时,哲学领域也出现了与其同步的 新气象,法国哲学家埃德加? 莫兰提出“复杂性范 式”[ 6 ] ;美国哲学家约瑟夫? 劳斯试图用体现复杂 性思想的“科学实践哲学”超越传统的以还原论为 核心的科学哲学架构[ 7 ] ;中国哲学家金吾伦的“生 成哲学”为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与复杂性科 学的理念和方法之间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8 ] 。复杂 性范式正迅速在越来越多的科学领域得到实际体 现,最典型的有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与社会科学三个 方面,发展最快、成果也最多。复杂性科学已成为当 代科学发展名副其实的前沿,代表着科学的未来与 方向,而它在本质上需要的是能将过去、现在与将来 统一起来的广义科学观,而不是将过去、现在与将来 割裂的狭义科学观。如果按照复杂性科学的范式看 待事物,处理问题,那么被还原论范式造成的文化分 裂局面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得以改观。
3 中国哲学的传统与倾向
中国哲学是东亚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千百年 来对东亚乃至更广泛地区人们认知与改造自然、构 建与治理社会、教育与发展人格均产生了巨大而深 远的影响。与轴心时代另外两大文化系统(希腊和 印度)相同,先秦时期,中国大地诸子烽起,异彩纷 呈,各种思想几乎涉及人类智慧的方方面面,留给后 人的工作似乎只有因时随势的选择和满足审美与实 用之需的组合了。以今日眼光视之,中国哲学包含 着两个传统和两种倾向,它们一强一弱、一明一暗, 同时存在,历史则对其进行着连绵不断的时代与阶 级选择,体现着错综复杂的价值[ 9 ] 。
3. 1 形成于先秦的两个传统和两种倾向
两个传统即探讨规律之学的科学传统和研究价 值之学的人文传统;两种倾向即偏重体验的整体论 倾向和强调实验的还原论倾向。两个传统与两种倾 向交织混合,存在于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中,但各家 学说在综合的同时,亦显示了各自的特点。儒家代 表了当时的人文传统;道家代表了科学传统,墨家则 两者兼有。在人文传统中儒家体现了整体倾向的以 “礼”为标志的官本论思想,墨家则体现还原倾向的 以“义”为标志的民本论思想;而在科学传统中,道 家体现了整体倾向的以“道”为标志的气本论思想, 墨家则体现还原倾向的,以“器”为标志的原子论思 想。阴阳家加强了儒、道,名家则加强了墨家[ 9 ] 。
先秦思想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间相互 影响、彼此融合,呈现出空前绝后的勃勃生机。人文 和科学传统在实践和论辩中渐渐显现脉络,每个传 统中又进一步分化出整体与还原的苗头。概括而 言,核心命题有六个:天、人、气、器、礼、义。天即自 然,是科学传统之始;人即社会与人格,是人文传统 之始;气与器分别为科学传统中的整体论与还原论 倾向;礼和义分别为人文传统中的整体论与还原论 倾向[ 9 ] 。
3. 2 汉代的选择及其后果
天人合一思想成形于汉代,它是以儒家为代表 的官本论人文传统与道家为代表的气本论科学传统 杂揉的结果,阴阳家作为儒道两家的补充与之共同 成为主流思想,名家则与墨家一道成为隐学,前者为 官所用,后者为民所重,此基本格局保持至近代未有 大的变化。统治者(包括政权的和思想的)往往非 儒即道,而被统治者则多亲近名墨,方法论选择呈现 整体论与儒道连锁,还原论与名墨合流的基本规律。 汉代之前,可以说中国哲学的性格没有分化成 熟,与世界其它民族的思维特质还未显示大的差别。 但从汉代始,中国哲学渐渐显出个性,先秦时期形成 的两个传统和两种倾向,如同四个文化基因同时存 在,但显隐有别。在西方文化传入之前,两个传统平 衡发展,只是两种倾向出现了偏转,不论科学还是人 文,均以整体论为取向[ 9 ] 。
3. 3 西学东渐的影响
希腊哲学中实际上也是两个传统与两种倾向并 存,如:早期的自然哲学和后来的智者运动分别代表 了科学和人文传统,而爱利亚派和毕达哥拉斯派代 表着整体论倾向,原子论主张者代表着还原论倾向。 经过岁月的冲刷,欧洲文化个性与中国文化个性呈 现出对应性分化,作出了还原论倾向的选择,科学上 主张元素论,人文上则强调民主论。当西方近代哲 学以强势文明姿态与中国哲学相遇时,适成针锋相 对之势,一方面压抑了中国的主流哲学,同时也唤醒 了中国的隐学,其代表人物为梁启超和胡适。在走 向共和的革命运动中,孙中山和毛泽东等人的思想 明显体现了墨学风范[ 9 ] 。
希腊哲学中虽有整体论因素,但未充分发展,中 国哲学虽有还原论因素,也未充分发展。尽管两个 哲学体系的方法论有别,但人文和科学传统却都是 俱在的,恰恰成为人类文明中特质互补的两个最重 要的文化源流[ 3 ] 。
3. 4 现代价值初探
以道家和阴阳家为代表的整体论自然观及方法 论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它与复 杂性问题密切相关,能够克服西方还原论科学的局 限性,真正使非线性综合研究出现飞跃,其活跃领域 将体现在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墨 家与名家还原思想的科学价值已不明显,西方学术 已在相应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但墨家的兼爱与天下 主义理念将体现较大的人文价值,它一方面可以帮 助东方国家克服专制传统之流弊,同时也有利于纠 正西方国家民族霸权的偏颇,和平推进世界一体化 进程。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有偏性的文化体系, 都有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真正体会某种哲学的特 性和价值,必须在比较中把握,同时要有活的价值 观,根据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人们精神和社会发展 的实际需要,决定取舍。这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能 根据审美和实用之需进行因时随势的判断。就21 世纪及可预见的未来而言,西方文化已经过偏,需用 与它不同特质的东方文化予以纠正,就如同近代以 来,东方文化在自己的故土过偏,需用西方文化纠正 一样[ 9 ] 。所不同的是,西方文化近代对东方文化采 取了血与火的冲击,而随着文明的进化,未来东方文 化对西方文化的调整将是和平与人性的。两种文化 融合的过程将是缓慢而深刻的,文化碰撞的振幅将 降低,频率将加快。整个世界将在经济一体化的同 时,在文化上渐渐形成多元互补、和谐并存的新格 局,由此还会自然生发出全新政治建构的内在要求。 在人类新文明的建设中,东亚文化的价值是无可置 疑的,而其中核心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哲学,因此深入 认识其本征至关重要。
4 中国科学特征及其现代发展的可能趋势
  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科学传统的考察,可以得出 一个明显的结论:中国古代科学有两个倾向,整体论 是主流,得到了充分发展,还原论是非主流,未得到 充分发展。这种情况与西方科学恰好相反,它也有 整体论与还原论两个倾向,还原论是主流,得到了充 分发展,整体论不是主流,未得到充分发展。西方还 原论科学倾向由于17世纪实现了现代转化而更加 强大,还原论方法愈发精致与完善,相形之下,它的 整体论方法则粗糙而简单,因此在复杂性科学日渐 兴旺的过程中,西方整体论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 科学则不同,它的还原论方法始终未能充分发育,但 它的整体论方法却远远超过西方整体论的发展水 平,其标志便是它以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数理机制 为支撑,能够为整体论的运用提供一定程度的较为 准确的数学工具。一旦中国科学体系中的整体论方 法及其相应的数学工具能够得到适当的现代转化, 那么它在复杂性科学中的威力将是不可限量的,其 中最值得注意之处在于,能够数学化的西方还原论 方法与同样能够数学化的中国整体论方法的结合将 为复杂性科学所需要的宏观准确性与微观精确性的 统一,或者说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合一创造现实的基 础。目前,诸如生命、社会、认知等典型复杂性科学 的研究领域之所以进展缓慢,关键问题是缺乏强有 力方法论工具,一旦能够体现复杂性范式观念并能 进行有效数学化操作的方法形成,复杂性科学将会 以一日千里之势飞速发展。而在这一势必强力改变 世界科学乃至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时刻,中国古代 科学的宝贵遗产将可能发挥至为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刘钝,等. 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 C ].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1 - 25, 45 - 61.
[ 2 ]  李约瑟. 中国古代科学[M ].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1 - 30.
[ 3 ]  刘长林. 中国系统思维[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573 - 584.
[ 4 ]  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69 - 576.
[ 5 ]  许国志,等. 系统科学[M ].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8 - 12.
[ 6 ]  埃德加·莫兰. 方法:天然之天性[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10 - 422.
[ 7 ]  约瑟夫·劳斯. 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5 - 100.
[ 8 ]  金吾伦. 生成哲学[M ].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141 - 165.
[ 9 ]  马晓彤. 东方传统与新文明的探索[ C ]. 韩国东洋社会思想学会, 2003. 54 - 55.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18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青铜
16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35245
五千年中华文明就是科学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okao
16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35743
好长啊。。。。。。。。。。。。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用户已注销
16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36163
玄学...典型的玄学....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用户已注销
16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36164
中国的闲人看来不少...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16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36235
此文逻辑很乱,比江湖版的东西好不了哪里去。

请问玄学是什么东西啊。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用户已注销
16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36308
玄学者,魏晋之显学也...好高谈,无实意...貌似高深,实则堆砌学术词汇,以求外行莫之懂也....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yuri
16年6个月前 IP:未同步
36357
看得头晕 [s:245]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大名
16年5个月前 IP:未同步
41062
:中国古代有科学吗?——兼论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
是劳动人民总结的“经验”,算不上科学。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子羽
16年5个月前 IP:未同步
41140
其实中国古代总结出来的道理才是真正的科学..
科学是在真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事实上,越复杂的东西道理越简单.
不是吗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west_0830
16年4个月前 IP:未同步
46204
科学二字是人类说的。所以中国古代有没科学也是大家说了算。如果说古代所说的风水是迷信,这可以说是正确的,因为确实很迷信很多都是乱来根本没有解释这种书我看过一点点但看不下去没意思。但是如果在问问自己自然界有风吗?有水吗?在问下自己风水是迷信吗?大家又会如何做答? [s:94]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thl0408
15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94733
中国古代有科学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多,我国古代科学站在世界的颠峰.......现在就......................为什么我门会有此问?因为我们被清朝历史所蒙蔽了,使得我们总认为我国古代是一直都是那样古板教条,极度重男轻女,女的都一门不迈二门不出,等等.
真真了解古代的人会发现我们现代人的智慧并不高.
古代还有很多东西不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知晓,去认识去学习你回发现那是一个思想极度丰富精妙的世界,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dctyu
15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94737
就不要问玄学是什么了。就连科学是什么都是有争议的。

我讲点唯心主意。
科学和玄学的区分就在于自己的心。每个人的心是不同的,所以对科学和玄学的区分也是不同的。
每个人对科学和玄学的区分是不同的,这一点又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反复验证的。
所以得出一个混乱的结论:科学玄学是一家。
科学玄学是一家。只不过不同时代里,持新观念者喜欢对自己用“科学”这个词汇,同时对持旧观念者用“玄学”这个词汇。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thl0408
15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94740
Re::中国古代有科学吗?——兼论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
引用第8楼南山于2008-08-24 10:47发表的 :中国古代有科学吗?——兼论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 :
是劳动人民总结的“经验”,算不上科学。

科学就是规律的总结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新黑火药
15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94746
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阶段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thl0408
15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94750
引用第14楼新黑火药于2009-04-26 18:02发表的  :
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阶段

九章算数.还有很多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thl0408
15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94752
还是那句话我们并不比古人聪明多少!
更有甚我们不如古人,请客观点.
我们正处在又一个历史的轮回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新黑火药
15年9个月前 IP:未同步
94788
古代很多工艺都失传了 用现代科学技术也没法复原的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1211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409
回复
1208
学术分
33
2005/08/31注册,5天11时前活动

科创消防局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