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支持买硝酸钾,那个实验室我原本以为是他自己家
张同学公布了许多自己的设计,是对火箭爱好领域真正做出贡献的人。
记者编导们的功底的确相当深厚,看起来也比较尊重受访者,文案应该是经过了把关。
叙事的方式,没有超出国内拍爱好者专访的老套路,还是熟悉的配方。
受到某种正能量的感召—学校支持—家庭支持—个人努力—与学业的关系—前几个环节的矛盾冲突—高光(或温情)时刻—(围绕江山社稷的)远大理想,升华提高。
总之,以一个俯瞰的或者马后炮的视角,以传统体系(体制)为主线叙事。
然而,科技爱好乃至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复杂性的、微观的、反传统的、非体制的。
什么时候能够跳出老套路,科技爱好乃至国内的科学,才真的有希望。
这个报导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涉及到了爱好者的动力来源,虽然马上又收到了学业上,但可以感到受访者尽力表达了。
希望张同学前行顺利,并能做好自己。
张同学公布了许多自己的设计,是对火箭爱好领域真正做出贡献的人。记者编导们的功底的确相当深厚,看起来也
虎哥的评论很语重心长哈。
能让爱好真的坚持延续下去,其实就挺难的,更别说出点结果了。因为不论是“老套路”还是周遭环境(包括家长、老师)的“定式思维”,都让爱好在时间、精力和投入上做“平衡”和“拉扯”。 所以,每每看到这样有出彩的爱好者同学,都由衷的高兴。
作为非常业余的爱好者,忍不住也说几句。希望更多的同学前行顺利,并能做好自己。
张同学公布了许多自己的设计,是对火箭爱好领域真正做出贡献的人。记者编导们的功底的确相当深厚,看起来也
太有感触了,国内似乎提倡所有科技爱好都必须走“正道”,比如动机应当是奉献社会或者响应国家号召,途径应当是在学校、老师、政府等帮助下努力学习的,取得的成就应当是国家体制认可的、爱好不能单纯是爱好、应当在未来转化为职业工作、应当出成果……
最终描绘出的刻板画像就是“积极进取、毕业于顶级学校、奖学金拿到手软、品学兼优、时间管理大师的好学生”or“风霜雨雪从不迟到、以实验室/企业为自己家、不求回报兢兢业业”的科研人员形象。
而科技爱好动机是好奇心/装逼/好玩,处于野蛮生长放养状态的爱好者被认为“不入主流、不务正业”,甚至是危险分子或不安定因素——毕竟化学或火箭还是挺危险的。
不得不说这个学校和老师还是比较开明的,不过话说回来了,究竟能有几个爱好者在高中时得到这样的待遇呢,我记得从上高中开始就没进过实验室,学校因为害怕所谓的安全问题直接一刀切,有一回偶尔去了一次实验楼,往里面一看,成箱的仪器,试剂被随意丢弃在地,全都是灰尘,宁可丢在那放到变质,也不给我们哪怕做点最简单的小实验,每年的拨款就这样浪费了,所谓的“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完全就是浮于表面,面子工程,也难怪很多高中生考上大学后才头一回做实验(基本人均手残)再加上很多家长想法正如短片中所说“先把学习搞好再说”本人家长也说过诸如这些东西只是胡捣鼓,学习才是你唯一任务。 学习不好,这些都白扯。这些就是浪费时间…类似的话就不多赘述了
再加上化学类,火箭类爱好者难免会被yzd和yzb所限制,为了维稳,一旦被抓到就有喝茶乃至没收东西甚至进橘子的可能,这也让类似的爱好者越来越“见不得光”,像这种正规渠道搞到原料的基本没有,一般都是自己电解制ap或买天脊啥的钾肥提纯kno3或找不正规渠道(但这样风险更大,一旦卖家被查就完蛋)
但还是祝愿这位张同学能够坚守初心,方得始终啊
土墙刮硝…确实是很古老的办法了啊
但明显哪怕没入箭圈也基本不会犯这种错。(太冷门了)
估计是节目效果的,个人觉得不可能宣传上网购买等万式
公式化后的文案倒是有一种成功学小故事中跃进的美。
张同学两年前就已经开始规范化逐步有自己的贡献了,节目中“火箭到底有多成功″节目里也没有明说,主要内容还是学校与家人的支持使“因为火箭爱好变学习主动了″,伟大友谊支持的二手3D打印机与临近毕业“最后一搏”给观众舒畅感。(个人感觉叙事节奏是给老年受众看的,如果要引导爱好其实不如让《我爱发明》节目来拍的)
我小时候就是玩这些火箭啊电啊,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回家当了半年农民,不甘心,又复读半年最后终于考上了高中。高中三年几乎收手不大玩了,努力学习背英语背政治,脑壳都搞坏终于考上了大学,北航,后来又不想搞火箭了,转行去搞基础研究了。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