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真实的图片,图中的弧次比超过了3~4倍,电弧也比一般的DRSSTC明亮,而IGBT依然工作在相对安全的电流下。
它是如何做到的?这就得请出本文的主角:跳脉冲驱动技术——DRSSTC驱动中的一颗新星!
————————————————————————————————————
从DRSSTC这个名词被提出至今,双谐振特斯拉线圈的驱动技术,已经发展了好几代:
1:锁相环驱动 最初的DRSSTC驱动方法 实现了追频驱动
2:门电路过零检测自激振荡 实现了初步的灭弧跟随反馈边沿功能
3:RL网络移相+门电路过零检测自激振荡 实现了对大型IGBT模块以及高频TC的延迟补偿
4:对谐振回路电流进行检测,通过一定的逻辑机制,使谐振电流长时间维持在对IGBT安全的水平。
伴随着这一系列技术发展的,是Phillip Slawinski命名为“UD”系列的驱动电路。从大家耳熟能详的UD1.3b版本发展UD2.7A,该驱动系列一直是DRSSTC领域的事实标准。16年11月 Phillip Slawinski发布了最新的UD3.x驱动。上面图片中的TC就采用了“UD3.x”驱动,它工作在7ms的ontime下。
UD3.x系列驱动比起UD2系列的最大改动是增加了一种称为“Pulse Skipped”的工作模式。
“Pulse Skipped”这个名词在中文世界尚无与之对应的译名,根据它的工作原理,我将它翻译为“跳脉冲”驱动模式。
本文是关于跳脉冲技术的第一篇中文资料,在这里,我们对原理进行一些介绍,方便国内爱好者参考讨论,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UD1 UD2系列时代中,由于DRSSTC的串联谐振特性,电压和电流会不断增加。必须通过灭弧中断的方式对槽路电流进行控制,使之不能超过安全工作值。
但是由于槽路的低阻抗特性,这个工作时间(ontime)往往很短,只有100~200μs左右,使得每次电弧产生时携带的能量很小。
而UD3系列提出的一个颠覆性的概念是通过限制一个ontime周期里的脉冲数来动态限制槽路电流,使得ontime时间能够提升到10~20ms左右。这样相同条件下,UD3驱动下的DRSSTC单次电弧能量可能达到UD1 UD2驱动的50~100倍。
能够通过类似PDM的方式来将DRSSTC的实际功率提升十倍以上,而且这种模式是可控,安全的。
比起ontime仅100~200uS而offtime高达几十ms的工作模式,IGBT的利用率也提升了十多倍。
提升了单位体积内的功率密度。
以我画的简图为例
可以看到黑线部分是槽路谐振电流,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的。
而红线部分则是OCD设定保护值。
当电流超过安全设定值时,OCD电路一定会产生相应信号。
而逻辑电路负责disable int signal就可以了。
这个逻辑和灭弧信号的实现方式很像,显然槽路电流超过的信号上升沿。
肯定对于槽路电流是随机的,而脉冲信号的disable必须发生在过零点。
否则会发生硬开关,这样会使IGBT爆炸。
从逻辑电路设计上看,直接利用D触发器74HC74能不能实现这个功能。
答案是只能实现一半。
由于74HC74是上升沿D触发器,所以当超电流信号发生的时候,必须等到下一个周期开始。
信号才会发生关断,而这样的坏处有两点
1:设定较低的电流阈值意味着更低的输出功率。
2:发生关断的长度一定是一个谐振周期,降低输出功率。
以上两点会使控制细度变低。
所以一般这种方式可以用双边沿D触发器来锁存超电流信号。
优点就是以上两点的改善。
不仅能提高平均输出功率,也能够提升控制精度。
所以版本号更新至UD3无可厚非,跳脉冲驱动实至名归是一种全新的控制方法。
(对于版本号UD3是移相驱动还是跳脉冲模式有一定争议,由于与技术无关,不予讨论)
————————————————————————————————————
对于这种工作模式,我还有一个想法是,通过改变限制电流的大小。
甚至可以实现无前级QCW,这个想法暂时没有见到过国内外爱好者实验,未来几个月我会实验这种模式。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