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的两个结合
zrd2006/01/16科学技术学 IP:广东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但当我们正视创造这个问题时,会发现人类对“创造”本身的了解,远远落后于创造活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会人们如何进行发明创造,这是一个早就提出了的问题,但是,发明创造并没有什么可以信手拈来、生搬硬套的模式,这是一项需要在知识和实践的海洋中不断地进行顽强的探索,并且只有掌握了正确方向之后才能成功地到达彼岸的活动。

两个“结合”

广义的“结合”
要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
相信所有读过书的人都读过“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也许其他小朋友看见那小孩掉入水缸中,都只会想怎么才能把小孩从水缸里拉出来。很多人都只会顺着事物的性质去做事,很少人会想到这一点,为什么不能去改变事物的性质,从而使其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从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可以看到,司马光的做法是改变了事物的性质,水本来是积蓄在水缸里足以淹死小孩的,但是只要把水缸打破,它的性质就改变了,水缸破了之后,水自然就会流掉,一缸水也就变成了一滩不足几毫米的水。
为什么不把传统的思想打破,以一种崭新的观念去对待这些事物呢!
我早在初中时代就从老师口中或书中知晓这么一回事,美国的教育方式很开放,上课不是坐在椅子上听老师指着黑板讲来讲去,而是大家坐在桌上围成一团,然后老师和学生同等身份,在一起讨论问题。考试也不是像我们中国这样,出张试卷,上面布满题目,让学生去填,而是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完成。比如要学生去观察某种植物的生长规律,然后把观察得到的结果写出来,交给老师。美国的这些做法比我们中国现在提出来的素质教育还要崭新。
日本小小的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大约只有我们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人口也大约只有我们中国的十分之一,但却也能取得巨大的科技成就,就是因为日本人的做法高明。日本在战后复兴过程中,开始主要是学习、模仿欧美先进技术,后来才由模仿进入到创造,就是根据日本的特点,改进和发展从西方引进的技术,形成日本自己的独创风格。日本人先把别人的科技成果吸收进来,再从别人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化为己用,才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有必要向这些国家学习或借鉴。

狭义的“结合”
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几乎总是在解决了某种技术上的矛盾之后才得以实现的。事实上确实如此,任何一项技术工艺都包含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参数,改变其中的一个参数,不可避免地将会引起另一个参数的的改变。例如,为了改进产品的质量,就常常需要增加劳动量;而为了提高速度,则往往就得加大发动机的功率。
将已经出现的各种矛盾加以分析之后,就能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整理,并进而选择最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是发明的主要思路之一。
在我国科技人员无数创造发明的智慧海洋中,也能够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学方法。这对开发中华民族的才智,是很有意义的。再说,从纵向来看,随着个人年龄、知识、兴趣、能力的增长和提高,一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技法,往往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也能找出创造发明者变换和驾驭创造技法的特殊规律。如果把横向创造技法研究比作X轴,把纵向创造技能研究比作Y轴,那么,两者的结合,将使人们的创造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驰骋。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2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所属分类
上级专业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