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源好像是陶瓷诶
写在前面:最近看到一位朋友动手拆了一个锶源,这个算是躺在床上有感而发的随笔吧。
*仅供参考、讨论和警示之用;图片及信息来源为网友及网络。
我国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八十年代生产了一些拥有自校源(多为90Sr-90Y型β源)的辐射仪,而有很大一部分辐射仪已经流落到了市场上,有一些爱好者手里也有这种源。
一般来说,这种源的危险性是两个极端,而决定其危险与否的重要因素就是其是否有泄露及沾染;在封装完好时,90Sr-90Y源几乎只放出β射线(另有0.02%γ),其中能量最高的是90Y的2.2MeV,在人体组织中射程很短,以毫米计,危害比较大的反而是β射线轫致辐射产生的X射线,但当其进入人体时,就无愧于其高毒性核素之名了。
进入正题(雾
正面照
对75型中的自检源来说,其主体结构为一个可推动打开的铁质小容器,表面彩锌处理(好廉价啊),源正面有一挡片,由一螺栓和弹簧与主体联接,螺栓处可自由转动,弹簧用于挡片的定位与复位。
背面照
可以看到背面有一圆形凸起,这里就是储存锶源物质的小室。
两个伸出来的金属圈起到将源固定在仪器中之用。
侧面照
可以看到,这是个三明治结构,镀彩锌的铁的部分仅起到结构和强度的作用,上下两片铁板铆接,将源紧紧夹在其中。同时也能看到金属挡片和主体之间的缝隙,由于设计,这里是泄露射线最多的地方(多为轫致辐射,拆出前在仪器外部测得的辐射也多出于这个平面一圈),约为十几微希沃特每时。
*************
(接下来是猜测的部分,也希望有经验的朋友不吝赐教)
正面照(打开)
首先是其封装方式,我没能找到75型或其他类型相关的文献,这种自校锶源封装一般有电沉积(较小剂量,且多用于需要精确的场合)、离子吸附、滤纸吸附等,其中离子吸附似乎是比较新加入应用的技术,这里插一篇可供参考的文献(doi:10.7538/tws.2015.28.03.0189),结合之前朋友拆解的情况,我猜是滤纸法的可能性比较大。
从正面照(打开)看,源的窗口为圆形,其中有一金属薄片,这里姑且称之为源窗挡片,成分不确定,但光泽很暗,一般来说这种源应该是用薄铝片,但是光泽不太像,不敢认。我以前以为这是电镀源,但转念一想这个活度的电镀源,没必要在背面专门准备一个小室放东西。 斜侧面照及放大
结合侧面照从这里看的话,可以发现里面的不明金属芯亦是一个小的夹心结构,也是前面说外面的铁壳仅起到结构支撑之用的依据。
故这个芯应该也是一个小室,其中封装了不明载体的锶。
奇怪的是这个源窗挡片看起来有一定厚度,如果不是铝的话,总不能是铍吧(考虑到年代和外壳用料,铍也忒离谱了,说不定还是铝做了处理什么的),相较67型中的源仅用一层铝箔遮挡,这里就显得比较厚重了,相应的源中被阻挡的β射线也会更多。
最后是小小的警示环节,这种源不是电镀源,那么很可能是吸附源,在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载体的结构可能已经被打得稀烂了(尤其是使用滤纸做载体的时候;离子吸附选用的吸附剂对β射线耐受性还不错的样子),这代表在打开源室的一瞬间,可能一股高放射性的灰就会窜出来,所以打开它大概很容易翻车。
PS:请不要讨论这种源的购买啥的,我也不知道(
除去这种老式二手货,现在市面上的手持式辐射检测仪应该都没有自检源了吧?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