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可不是谁都能编的,亘古不变的真理是:圈养的猪肉不香,没有竞争的东西不好。
至于这些问题,二十年来无数中学生反复提出过,从来不改,你理不理解无所谓,服就行了。
不服?那就润(gun)出去,麻溜的。
不知道为什么发在科学学专业,既然发了就结合专业说下吧,我不觉得这些知识问题会有多大的危害,就像硫酸要用水冲,真到经常接触的地方工作,第一天就会有人告诉你课本上是错的,你也可以毫不费劲的纠正脑子里的错误。真正危害大的是红圈所指的部分:
“所以”通常指因果关系或充分条件。放出热就所以要硫酸沿壁如水?为什么不是硫酸从中间滴下去,为什么不是水加入硫酸中?
从热(原因)到手段,关系没这么显然。其中至少还有三个重要因素:(1)硫酸密度远大于水;(2)水的沸点较低;(3)水和硫酸的导热都不太好。
多因一果,此处不能使用“所以”这两个字。
显然的关系是:需要控制放热的后果。
……放出大量的热,如果热聚集在一处,就会带来相应的后果,例如水会气化,推动硫酸飞溅——所以必须考虑对热的处理。一个聪明的办法是:让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由于浓硫酸的密度大,在下沉的过程中逐渐被水稀释,热不会聚集在一处,也就不容易达到飞溅的条件了……(此处用热,或者热量,似乎都不尽严谨)
互联网时代,知识铺天盖地,教材的水平应当主要体现在思维的严谨性上面,重要的不是记住知识,而是要让人搞明白,并能够推广到其它场景。教材上的混账逻辑一旦融入思维,几乎无法纠正,对青少年有剧毒。
不过,由于学校教育是高度互动的,好的老师会把问题提出来,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这是最后一道防线了。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