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谨代表我的观点:
我曾经有大概两个月吧,在一家致力于科普的公司做过兼职。该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是网络兼职,异地办公的模式(因为大部分人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吧,抛开技术层面(我们也使用了很多公司使用的比如钉钉等很多种免费甚至是付费的工具)但是吧,总觉还是差那么点味道。
那么关于远程协同办公:
首先看似工作好像自由度高,但是实际效率还是相对松散,即便是在工作时间,几个人多人的视频会议还是要约时间,甚至语音会议都不能很好的高效的沟通。其次因为有的时候会有设计海报,模式的交流,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总是差点味道,倘使是见面的话面对面交流三分钟的事情,线上能搞十几分钟。然后就是一个交流响应度的问题,当参会人数较多,且各自在非正式场合(自己家)而非专业大型视频会议室的情况下,基本上会议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因为主讲人事实上不能很好的注意到听讲人分别的状态,缺少了必要的一些诸如眼神等的交流,效果不佳。这一点现在搭学生的网课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这边的反馈是很多人快被网课逼疯了)。也就是说实际的沟通效率我认为相比传统模式,不高。
其次,之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就出现了电话会议,远程协作办公的构想,比较出名的还诞生出几款知名的会议电话。然后随着互联网的提升,网络办公(OA)等系统也渐渐出现。但可能是我自身没有感受到,但是无论是事业单位(大学)还是政府推行的无纸化一站式办公,都是事实上是简单的面对面集中化办公的一个有机补充。以至于后来的电子邮件,各类商务协同软件,在这次疫情出现前,都只是协同和补充的作用。还没有谁说是完全的纯云合作的远程协助软件模式。同理复杂的问题还是要技术人员出差,去实际的协调。包括现在因疫情的影响,而逼迫的远程办公,可能也是只说缓解了一定的需求,而从长远的角度来说,真正的集成式的,分散化远程办公,在文职单位的可行性个人认为还是不多,甚至是还是不能成为主力。这里我的意思是技术是在进步的,目前的技术都是在对传统模式进行有机的补充。还没有专门的远程协同办公的专门的技术集成工具(我指的是彻底可以拜托线下模式的)因此目前的技术可能还不足以支撑。还需要技术和需求,经验的迭代与升级。
最后,技术总是在进步,人类从单打独斗,到组织合作,再到协同产生生产力和生产价值,经历了千年的磨合与发展,技术将会作为这些协同方式的很好补充,但是仍然改变不了社交的合作本性。所以我个人认为云办公,云公司的出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比如在一个办公室,我可能走到你的工位,跟你交流下,三五分钟能说明的问题,如果异地办公,我可能需要给你用文字编辑,那么三五分钟的能表达的问题用书面语可能就要编辑好久。毕竟不能有点啥事就随时语音视频吧?同理,本来你几句话的回复,现在也会因为我的书面文字,而逐条反馈。如果当面的话,当场就能反馈的,现在可能文字反馈来回要好几次。效率和那种面对面社交后的满足感,会大打折扣。至少现在的这次疫情只是对其最大的一个推动,但真正难以改变的是人面对面交流的社交属性。人类是社交属性的动物和物种,因此,工作也是一种意义上的社交协同合作,有面对面的情感的交流的需要的属性,且这种协同大多数是多人协同而非网恋,网友那种一对一或者暂时性的一对多。而是要经常性的多对多,实时的多对多。这种属性可能决定了,本身额分散协远程异地的办公模式不是主力模式。
而对楼主提出的“云公司”:
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可能不太会推行,因为首先一个公司的组件从招聘开始,就需要员工间的磨合和配合。如果一个员工从招聘进来就进行云磨合,很显然这种磨合进程比较缓慢,且难以暴露一些缺点。所以可能这个比较痛苦,我之前的兼职云办公远程协助,就是从招聘开始,我就是远程异地办公这样的。结果发现效果并不好,我不能很好的理解上层的意图,上层也不能很好的监督我的工作和进度。可能如果我本身是一家公司的员工,对我的上司下级同事都很好的有所了解,可能再把我打散进行异地办公,就会好得多。而如果从源头组建的异地办公,显然我觉得可能效率不高,因此不是公司这种以盈利为第一要务的经济组织的最好组织架构模式。
以上是个人意见,想到哪写到哪,不映射,不指代,就事论事,不针对任何人和机构,平台等。如有歧义或者一时语境导致的误会,敬请谅解。如对内容,主旨思想等有异议欢迎友好深入和谐有序的进行探讨。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