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明白所谓“散热”经过了哪些过程,哪些参数是影响因素。我们知道芯片的热阻是确定的、难以改变的,在芯片发热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希望降低内核温度,首先是要降低与芯片连接的散热体的界面温度。所以,用制冷散热体,理论上是有效的。
能量必须从界面传递到低温热库,才能形成持续的能流,也才能维持界面的低温。不论是热管还是制冷器,都离不开这个过程。从总量来说,由于热力学规律的限制,制冷必然付出“代价”,对于半导体制冷器,这个代价通常超过1比1。也就是说,采用半导体制冷器,需要传送芯片输出能量的两倍以上。
如果传送的过程不受限制,剩下的问题就是与低温热库的能量交换。热管存在冷端,冷端温度低于芯片界面的温度,高于环境(低温热库)的温度,可以持续的向环境散热。如果是半导体制冷器,由于它能提供温差,所以它的热端(靠近低温热库)的温度比热管高,能够用较小的散热片来实现更多能量的传送。
以上过程的每一步,都能建立数学公式加以解析,从而计算出需要多大的半导体制冷器,需要多大的散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