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8月初,佩内明德。在秘密建设的德国陆军火箭中心,新人迪特·胡策尔1 终于有机会看到A-4导弹,也就是日后名动天下的“复仇者二号”(V-2)。跟着朋友走进发射总检楼,胡策尔的眼睛从夏日艳阳的光辉中缓慢适应过来。
“终于看到它们了,就在几英尺外,一共四枚。它们有着梦幻般的外形,风格奇特,在柔和的光线中高高耸立。我唯一能想到的是科幻电影成为现实,月中女神(《Frau im Mond》)被带到了地球。”
“我呆立原地,赞叹不已。然后我慢慢地绕着看,它们外表光滑呈鱼雷状,符合经典太空飞船的造型,丝毫看不出内在的技术细节。四个呈十字分布的后掠尾翼的翼尖贴近平台,仿佛是它们踮着脚尖站在那里。按照今天的标准,A-4只能归于小型导弹,但在当时,46英尺的高度无疑已经是想象的极限。它们被漆成暗绿色,再加上奇怪的外形,哈特穆特2 说这就是“黄瓜”昵称的由来。我笑了,敬畏的坚冰开始消融。”
此情此景令人印象深刻。尽管A-4的梦想源自20年代的民间航天热潮,德国陆军依然在这件奇异的武器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并最终研发成功。当然除去导弹这样最吸引眼球的成果,巨额投入换来的首要收获还是佩内明德陆军中心,唯有佩内明德才能孕育A-4这样惊人的技术成果。
佩内明德位于波罗的海上的乌瑟多姆岛3 ,胡策尔加入的时候,正值研究中心发展的顶峰,岛上有超过一万两千人为陆军工作,或者说被迫为陆军工作。他来到佩内明德的时候经过新“工作列车”车站,密集的乘客让他的朋友又想起了“高峰时段的柏林城铁和地铁”。坐在行驶路线贯穿中心的现代化电车中,胡策尔看到了大量的设施,包括一个满是俄国和波兰劳工的营地以及位于试点生产工厂内的F-1装配车间(佩内明德南)。此车间的长度超过250米,内设一条A-4装配线,其月产能在这个秋天将达到三百枚。这时候他还不知道,车间内设有一个小型集中营,在党卫军看守的监视下,600余名说俄语和法语的犯人作为主要劳动力在车间工作。
他还经过了位于佩内明德北(原名佩内明德东,区别位于佩内明德西的规模小很多的空军的设施)的老研发工作地。胡策尔在这里发现了大量散布于树林中的建筑,包括行政楼,实验室,静止试车台和车间。基于“一个屋檐下解决所有问题”而不是将合同外包的原则,这里集中了六千名工程师和熟练工人。就是在这里,从1937年中心成立以后,德国人设计并建造出了A-4。
这个卓越的研究所是如何建立?为什么第三帝国要在制导导弹的研发上投入上亿马克?作为纳粹政权最恶名昭彰的行径之一,为什么陆军火箭项目的领导们要有意无意地在项目中使用集中营劳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主导火炮研发的军官们开始相信,液体燃料火箭技术潜力巨大,可以发展成为扭转战局的秘密武器。超音速A-4导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对敌人身心造成巨大打击。如果打击足够震撼,面对拥有此项领先科技的德军,敌方领导人将不得不举手投降。而陆军发展导弹技术的最初诱因却另有玄机,源自一群人数虽少却立场坚定的航天拥趸对火箭技术的推广。对这些真正的航天信众而言,液体燃料火箭是人类种群摆脱地球桎梏的可行途径。
译注:
1 : 迪特·胡策尔(Dieter Huzel)(1912-1994):原纳粹德国制导导弹推进专家,1947年1月开始,在德克萨斯某军事基地为美国火箭项目效力。不久加入NAA(北美航空),据信是V-2引擎美国化(代号Rocketdyne)的关键人物,后来成为航天方面的作家。
2 : 哈特穆特(Hartmut Küchen):德国火箭工程师,胡策尔的朋友,也曾在佩内明德工作。
3 : 乌瑟多姆岛(Usedom):波罗的海岛屿,原纳粹德国火箭研发基地,著名的V-2就是在这里研发。二战中盟军觉察出导弹武器的威胁,由英国皇家空军执行了针对此岛的九头蛇行动(Operation Hydra),即对佩内明德的战略轰炸。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