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TBsoft:
80年代肯定没有到“搞到一个高频三极管就能高兴几天”的地步,那个年代是60—70年代,我国刚刚开始自行生产晶体管的年代。70年代后期业余品锗晶体管就开始大幅度降价,刚刚进入80年代,锗高频三极管3AG1正品也只有几元钱了,当然,当时几元钱还...
您的发言正是当年情况的真实写照。当然,我说还在大量使用电子管也是事实,大量并不是说超过半数,也不是全部,只是量多罢了。我曾有一台60年代的示波器,除了第一前级用了一支电子管,整机已经晶体管化,示波管除外,但示波管的高压也全晶体管化。同样可以说,我国在60年代就已经大量使用晶体管。1978年制造的频率合成器,1973年制造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小规模集成电路化,所以也可以说1970年代已经大量使用集成电路。
但这与我们的记忆截然不同。在引进日本的生产线之前,我国的家电工业的确水平有限,当然,用一节干电池的晶体管收音机也是创举。那时候一个月收入几十百来块钱,并且可以用于爱好消费的不多,能花1元成本买晶体管已经很奢侈了,况且种类有限,就那么几个型号,质量还非常差,直到90年代开始有国有电子厂倒闭、改制,大量军级器件上了地摊,爱好者的境遇才有改观。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差距都的确存在。
现在我国的电子工业怎么样?我的结论是非常牛逼,真的。但是为什么我们采购器件以及做设计都用外国的东西呢,因为国产的东西没有形成成熟的民用市场。比如MEMS射频器件,中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哟,但是人家被军品订单养得肥肥的,根本不屑于建设民用市场,于是我们只好买国外的,国外的价格便宜量又足(相对于国产而言)。国有企业对国家负责,不对通用市场负责,结果就会这样。而通用市场领域至今没有规模性的器件公司,80年代是一样的情况,现在也没有多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