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虎哥:
80年代,我国还在大量使用电子管,爱好者如果能搞到一个高频三极管,会高兴好几天。
闭关锁国造成的差距在一两年显现不出来,但是时间一旦到达十几年,几十年,就是天壤之别。
那时候我国LC震荡的电子管高频信号源还在生产,这类设备趁着中...
80年代肯定没有到“搞到一个高频三极管就能高兴几天”的地步,那个年代是60—70年代,我国刚刚开始自行生产晶体管的年代。70年代后期业余品锗晶体管就开始大幅度降价,刚刚进入80年代,锗高频三极管3AG1正品也只有几元钱了,当然,当时几元钱还是很值钱的,但业余品3AG1就只有几角钱了。
随着硅管的大量上市,由于批量制造成本硅管比锗管低,晶体管更是大幅度降价,82年以后,2G711、2G910(厂标型号,相当于3DG56、3DG79、3DG80等)等超高频三极管业余品都已经大量在电子商店销售了,价格也不太贵,一般也就一两元钱,很多业余爱好者买这类管子自己安装电视机。
不晚于1985—1986年,我所在的三线小城市,电子市场的正品3DG6已经降价到0.80元左右。
80年代末期,我们那里塑封3DG201已经是0.20元,如果去省会城市电子市场购买,批量是0.10元左右。
80年代也绝没有到大量使用电子管的地步,家用电器基本已经全晶体管和小规模集成电路化,80年代使用电子管的,主要是某些特殊大功率场合,例如大功率扩音机和发射机,另外电子管有输入阻抗高的优势(类似场效应管),在某些仪器应用中,电子管高输入阻抗有优势,电路成熟容易设计,电子管作为一种成熟技术仍然被沿用,例如经典的雷磁25型酸度计(pH计)以及某些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毫伏表、Q表、扫频仪等,80年代国内继续生产这类仪器的原因主要是技术成熟,性能在当时也满足需求,毕竟射频信号源、网络分析仪当年在国内主要只是用于微波等极个别领域的专用仪器。
您提到的那种电子管信号源应该是XFG-7高频信号发生器,印象中那是一种60年代就定型的产品,国内确实一直沿用到80年代,80年代XFG-7信号发生器+BT-3扫频仪+电子管毫伏表应该还是某些收音机电视机生产厂家的仪器标配,但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这些仪器都逐步晶体管化,例如BT-3到BT-3C。90年代之后除了极个别场合,例如高频大功率发射机和音响之外,电子管已经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