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光纤预制棒技术,历史上曾有不平常的经历,众说纷纭,总的来说,结论是技术学习应该从低阶向高阶迈进,而不能想象着下定决心,有庞大投资,就能一步登天掌握高阶的技术。80年代中国科技刚刚进入复兴周期,底子本来就很薄,科研管理也比较落后,虽然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和科研管理有他的优势,但是在当时情况下已经脱离了科技发展的需要,即使继续走原来的道路,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在那样的条件下,要想攀登技术高峰,不论从人才、市场、管理和文化等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经济的。所以,只有关系极核心战略的个别技术项目,按照原来的方式走了自力更生的路,而其它绝大多数都走了引进、模仿、消化的路。从宏观上看,走这条路是十分正确的。当年的中国经济不可能支持各个方面普遍发芽的自主研发,也不可能普遍的开花结果。只不过后来基础好一点以后,配套改革没有跟上,以及一些其它原因,导致了现在的普遍臃肿而落后的局面。
80年代,有多家单位浩浩荡荡开进光纤预制棒技术的学习与自主研发领域,投入大、决心大、干劲也大,按一般人的理解,没有干不出来的成果,应该是能够掌握这项光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的。但是事实是,经过多年鏖战,整个光纤预制棒研发全军覆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于此同时,走先从低水平引进和学习,逐步掌握后迈向高水平领域的路线,获得了成功。从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引进了一些光纤拉制生产装置,通过进口预制棒,出产了质量合格的光纤。光通信普及以后,光纤需求量激增,光纤生产线遍地开花,而他们都是依靠进口预制棒进行生产的。后来,在掌握了光线生产工艺的主要技术以后,再开始在国外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研究预制棒技术(或者说国外有解密资料了?这个不得而知),终于在21世纪初掌握了预制棒技术,实现了光纤的基本国产化。
从开始生产光纤到掌握预制棒技术,历时15年,况且掌握的已经是国外20年前就已经掌握的技术,可见一项尖端技术要全面掌握是极有难度的。从局部的、非核心的方面掌握一些技术并不难,但要想掌握关系行业生死存亡的、重大的核心技术,往往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些项目的上下马确实有非技术的、非理性的因素,但是绝大多数项目的上下马,必然是综合权衡了基础、市场、投资和风险后做出的决定。80年代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在当时是较为民主和自由的(这是后来的某某运动发生的温床之一),全国人民投身四化建设、向往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的心情是多么的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所谓封锁科学研究,强令下马刚刚兴起研发热潮的某项技术,谁都知道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例子是很少的。如果是研究不下去了,多半是本身技术上或者管理上出了某种致命的问题,或者就是为其他某个更有吸引力的事情所动,跑去搞别的东西去了。(当然我说的普遍问题,并不特指楼主文章提到的问题,或许他们“运气”不好,遇到了国家战略的重大调整)。网上有不少抨击当年下马了某某技术的文章,如果说是博取同情,又没有同情的对象,即使有,被同情者也不能受益;如果说是为了再上马这个项目,也说不过去,今非昔比,现在已经不是由某某某通过行政命令来决定上下马的时代了;如果说要有什么经济利益,似乎也没有。对于这些文章,要提高警惕,如果不是一部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写的回忆录,多半是有一些政治方面的问题的,要有清醒的头脑,别跟着起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