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到底需要正确的数据,还是好看的数据?
如上图,由于事件的自然涨落,在“秒”这种尺度下,发生从从4cps到29cps的随机波动是完全正常的。如果在cps较高时,正好来几个宇宙射线,经能量补偿后就会得到较大的剂量当量率,于是剂量当量率的波动范围覆盖了0.009~0.501μSv/h,比cps的抖动还大。
绝大多数辐射计不向用户展示秒尺度下的原始数据,而是进行了长期平均,通常长达3分钟,从而丢失时间分辨率——但它们依然每秒刷新,给人实时数据的假象。当感知到稍大的辐射,例如超过1μSv/h时,由软件直接关闭平均功能。
于是你会发现,大多数仪器缓慢靠近辐射源时,它的读数并不是立即缓慢的增加,而是到某个位置忽然跳出大读数,然后警铃大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仪器还画蛇添足的搞出一个“搜索模式”来显示实时值。
这样的好处是,用户在本底状态下看到的总是很稳定的读数。坏处是,用户会以为本底就是这样稳定,甚至怪我们的设备有毛病。特别是公众用户,一看到超过0.3的读数就大惊失色。不论怎么安抚,反正就是你们设备有问题,你看人家的就很稳,你们为什么没有这个水平。人家有搜索功能,为什么你们没有呢?
作为仪器,最重要的是反映它所感知的客观状况。但是架不住压力,咱们也只能违背组训。由于本机显示屏已经过于拥挤,在本机将采用动态窗长。PC软件显示面积足够,可以同时提供平滑前和平滑后的读数。
有的时候,不能死抠正确的事情,还是需要照顾用户的心情。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