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cnki最早似乎只能搜到1979年的中文核杂志文献,或许更早这些杂志都还属于秘密 。恰巧,1979年文献中已经同时在使用西弗特和西弗两个说法。
我检索了台湾方面的数据库,遗憾的是,该岛数据电子化程度更差,例如中华放射技术杂志,是从第32卷才开始上网,这已经是2000年之后的事了。六七十年代两岸是敌对状态,即使有也不太可能从对岸传播过来。
我又搜索了日文文献。可以肯定的是,日文中没有用汉字“西弗”表示这个单位。不过有意思的是,日本出版了许多中文甚至简体中文的防灾应对手册,里面使用了西弗。日本不是一个移民国家,但其政府对外国人提供相应语言的手册,也让人感慨。
俄文翻译作зиверт,其读音类似于“惹喔”(但“喔”有唇齿音),可能被音译为西弗。
又用谷歌生成了瑞典语的读音,“西喔特”,“喔”也有唇齿音。中文中,“佛”(fo)与之最接近,而不是“弗”(fu)。但中文中Və:或者Vɒ这个发音没有对应的汉字。早期译为“西弗特”,也有可能是“弗”在人民群众中就是读“fo”。
猜测,该词第一次列为国际单位(据说并不在当年生效)时,国内并没有统一的翻译,因此由学者急忙自己根据其读音进行了翻译,形成了局部流行。后来国家标准层面将其统一为“希沃特”,得到学术界广泛响应。再后来,该读法又逐步让位于“西弗”。
因此,该词从何而来暂时是个悬念,不过,它的确不是“新发明”。看来谈论这个话题,不能只看现行“法定”读法,还得考察历史。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