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在写了在写了(摸鱼)
22年七月初,咱在弄清第二版Fusor的设计缺陷后,立马开始设计新的Fusor并交给厂家代工,在八月初完成了制作。新的设计整体还是呈圆柱形,但是由竖直放置改为横置。因为咱使用的二级泵是一台玻璃三级扩散泵,进气口是一根横向玻璃管。容器横置可以减少管路弯曲,有利于抽气。此外,还改进了容器的密封设计,这次给密封圈设计了固定凸台。密封圈绷在凸台上防止再发生滑动。此外,容器改为双层外壳,中间有空腔可抽真空,实现二级密封。同时将阴极球笼也改为激光切割铜片制作。删去了阴极电极的拆卸装置,直接彻底固定在密封金属盖板上,同样有利于保证气密。而阴极球笼则采用钨丝绑在电极上,可以拆卸更换。
容器外壳设计-剖面图↑
阴极球笼设计↑
↑阴极电极为一根铜棒,切割了凹槽方便捆绑固定球笼。铜棒外套了刚玉管做绝缘,中间空隙用铸工胶填补
在真空设备上,添置了一台双级旋片泵作为一级泵的主泵,旧的单级旋片泵改为用来给容器夹层抽真空。具体系统结构见下图。在盖板的后期处理和管路的气密处理上,咱还是使用的铸工胶(这玩意确实好使,粘接金属物件相当结实,气密效果也还不错。不过咱以后如果还搞新容器咱还是打算尝试一下想办法把盖板与管路等结构的连接改成全法兰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气密。
新容器(图中上)和双极旋片泵(图中下)
新的真空系统设计↑
刚上完铸工胶的盖板↑(PS:下面的铁皮U形槽是原本计划在聚变阶段用于装水和硼砂吸收中子辐射的容器。可惜最后进度没赶上,搁置了)
组装完毕后的效果↑
这一版本的容器气密性有了极大提升。同时新的大旋片泵也提供了更强劲的抽气效果,配合扩散泵终于成功将气压降到了个位数。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堵漏和检查调试,最终极限气压做到了2-2.3Pa。终于有了明显的高约束单束流。并且在容器内气体与球笼充分冷却(降至接近室温)后刚通电的极短时间里,能够看到极度接近多束流导出的类似于Star Mode的状态(至少外观看上去挺像。有可能那一瞬间是已经有可能达到激发聚变的条件了。但是咱手头设备没法测量这么短时间里的电离辐射强度变化)。详细可以看下面图片和视频。
完成组装后的第一次实验,抽到了约5Pa,功率39W,电压11KV,得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喇叭状射流。
次日经过一整个白天的气密优化,在晚上将气压降到了3Pa,得到了一个相当明亮的高度约束射流(输入36W,12KV)
之后又将气压抽到了2Pa。这里放一组图:↑(功率36W,电压12KV) 是随着气压从刚启动时的2Pa(右)逐渐因升温而增加到3Pa(左)。可以看出在刚启动的一瞬间有一个疑似多束流Star Mode的状态。之后随着气压升高逐渐过渡为单束流引出的状态。辉光颜色也逐渐蓝移由紫红转变为偏蓝紫色。同时亮度大幅度增加。
然后咱尝试了向其中注入氕(不是氘,当时没舍得上重水),结果功率大幅度飙升(同样12KV,功率高达113W)。咱怀疑可能是在维持同气压的条件下,氢气的载流子密度会更高(因为氕离子的的荷质比更高,在相同气压下可以提供更多的流动电荷)导致电流剧增。
咱的究极无敌绿皮电解池及干燥瓶↑(乐)
下面也放个在氕环境下Fusor从2Pa启动(右)到气压增加到约3Pa(左)的图。启动瞬间的Star Mode似乎变得更明显了。而且亮度有所下降并且辉光更偏紫红色。可能是因为电流的增加导致实际上输入Fusor的电压降低了?
最后放两个启动时拍摄的慢放视频↓
10倍慢放-短焦镜头.mp4 点击下载
240FPS拍摄,24FPS慢放,充入氕↑
2.3Pa启动慢镜头.mp4 点击下载
120FPS拍摄,30FPS慢放,充入空气↑
别的不说,这唯一观赏性是真的好。但是一定一定要主要时刻监控电离辐射强度并做好防护。尤其注意不用在无防护目镜的情况下长时间直视,以防强紫外线损伤眼睛!!!
房间本底辐射0.13-0.14,在抽到2Pa并通电后电离辐射强度飙升到0.68-0.7
今天先写这么多,白天在摸鱼,都是晚上在写。困困,剩下来一些总结,杂项,设备与材料清单啥的睡完再写()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