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炮实验的详细报道,比较难得,看起来初速还不错。
帖子比较凌乱,图片太多,却不能起到有效的解释说明作用。
经过俺的仔细对比观察,反复寻找各图片之间的联系,大致还原了事情的脉络,尝试总结一下:
1、轨道的烧蚀痕迹与发射方向推测如图,电枢初速状态静止,在初始位置就发生了转捩。
从转捩痕迹上推断,应该产生了横向碰撞,电枢头部甩来甩去。
由于不知道电枢的真正初始位置,只能靠猜。“飞溅的铝液”也可能是电枢在转捩之前的运行痕迹。
2、电枢歪向一侧,大概是电枢尾部强度不够,也许可以用树脂把尾部鳍片间隙填充,形成稳定的矩形结构。
3、铝的残留物居然能抠下来,而不是和铜熔化在一起。
估计电枢运行到对应位置的时候,电流已经降下来了,之前熔融的铝被涂在了轨道上,而此时接触面的温度、电流都不高。
实际起到加速作用的轨道,可能只有转捩的一小段。
4、这次发射的电磁力还是比较可观,把红圈位置的电木支架崩裂了。
避免转捩是第一要务,哪怕能看到一小段非转捩运行的痕迹,也很有意义。可能有用的建议:
1、换电枢结构,比如使用多股细铜丝与轨道接触。比如:
2、减小峰值电流:可以降低容量;在电容之间串联电感实现脉冲成型网络(参照三水的帖子);提高增强线圈匝数。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