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触发极,并不参与主放电(不然就炸坏了)。触发的作用是用更高的电压使主电极起弧,主电极和触发极之间起弧后,它的表面发射就会变得活跃。由于触发电容很快就放光了,产生的电弧(类似于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还可能飘向另一个主电极,于是主电极之间此时的“击穿电压”就迅速的下降到主电容电压以下,主电极之间发生放电。一般来说,主电极之间的放电只遵循他们之间的规律,无需考虑触发电极。
基于上述原理,触发极可以适当的靠近其中一个主电极,从而降低触发电压,并不需要放在两个主电极的中点位置。
这种触发方式安全可靠,是十分常见的,个人猜测可追溯到百年之前,并不是电炮领域的发明。
需要注意的是,常见的电弧放电,并不只有电极的参与,空气也是很重要的。没有空气就没有放电(真空放电极困难并且是完全不同的原理),空气是放电的参与者。气体离子是电的传递者,不同的气体会有不同的绝缘能力和传递速度,分子量越小的气体带电后荷质比越大,在电场下的相互作用越快,于是能达到越大的di/dt。因此,充装氢气、氦气的放电管比空气快。但氦气太容易电离,也就是绝缘能力太差,因此在高速放电管中,能用的就只有氢气了。另一个办法就是加大气压。电极被加热烧蚀后,表面逸出的电子和离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极端情况就是电弧焊,只要电流够大,在几十V的电压下可以拉出几厘米的电弧。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