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分析电路
上面是调频电路, 高频信号进入T401和变容管谐振滤波,然后进入场效应管调谐高放。 在经过一级调谐滤波,进入集成电路。 中频信号经过2个直连的陶瓷滤波器。再经过一个陶瓷鉴频器。
调频输入回路直接影响信噪比和抗干扰能力,一般低档机都用一个BPF组件,这会降低一点灵敏度。因为BPF里是两三级低Q的LC回路,累计损耗比较大。 而且对整个调频波段没有选择性,对高放级的压力比较大。
此机和中高级收音机一样,用窄带调谐输入回路,这样灵敏度会更高。不过缺点是成本高一点,多一级调试步骤。外接大天线等适应性稍差。
高放管是2SK238。一般的场效应管都不适合低压工作。所以这种管子特性是比较特殊的。 场管高放有其优点,动态更大,抗干扰力更强。
CX20111内部自带调频高放,不过内部结构是一个三极管的共基放大,输入阻抗低,只适合接低阻抗BPF组件。不适合高Q高阻的调谐输入回路。而且集成电路内置三极管性能估计也太好。所以此机在高放输入端接正压,关闭截止了内部放大管。
CX20111是当年性能不错的袖珍机IC。集成了除功放外和立体声解码外的所有收音电路。 曾用于高档的索尼SW55上。
IC工作电压2-9V。 调频失真0.1%。 AM失真0.6%。 当输入40dBuV,(如果输入阻抗是75欧。大约等于36uV),此时信噪比是39dB。
这是调幅高放电路。
中长波磁棒匝数最多的那一组,是主绕组,其输出信号经过波段切换二极管D8,再经过远近程开关,再经过二极管D4和D5组成的可调衰减器,进入场效应管Q2放大。场管和FM高放一样选用了2SK238。
场管输出信号反馈到磁棒上,我估计是正反馈。这样能压缩带宽。 一般中波磁棒到十几M的Q值大约也仍在10以上,也就是说仍保持了百分之90以上能量。并且由于频率高,有十几倍升压比,短波信号比中长波信号电压都高得多。 所以应该通过适当正反馈压缩带宽。 (不过实际我试验反接过这个线圈,收台效果,信号强度都没明显变化。 所以估计主要是在强干扰环境里才有差别吧。)
从磁棒反馈线圈出来的信号,进入谐振变压器T1。进一步过滤贷款,然后经过开关二极管,切换进入混频器。
短波信号是从天线进入,经过4个二极管得钳位保护防止过压。然后经过隔直电容,经过远近程切换开关。
信号再进入一个C3和L2的带阻滤波,其谐振约190M。主要是阻挡BP机,大哥大,对讲机,电视等频段干扰。
然后信号分两支,一路经过切换二极管进入调频头,另一路连到C4和L5组成的100M的谐振带阻滤波,反射回调频信号。
剩下的短波信号进入C6和L3和电阻R4和天线回路组成的陷波器。谐振频率是1M多。 滤除中波干扰。
然后信号在经过电感L9,估计这个电感和2SK238的输入电容(5P)在大约43M谐振分压,阻挡短波之上的频率。
经过前面这套滤,进入了2SK238放大。 进入一个LC滤波组。这个我不会计算。不过从大致频率看,其一个主要作用是滤除55.845的第一中频吧?过滤后的信号,就经过波段切换二极管,送入第一混频器。
第一混频器,是由2个2SK613场效应管,平衡输入和平衡输出变压器一起组成的平衡混频器。
我没拆过此机,不过我拆过档次接近的2台SW7600,发现两个场管不适配对的,跨导差别能达到百分之几十。
混频后的信号经过2个谐振中周,和55.845的窄带晶体滤波器。进入场管2SK613进行第二次混频。输出455kHz的二中频。 经过455KHz中周,进入波段切换三极管,进入一个场管2SK209进行放大,再进入455KHz陶瓷滤波器后,进入IC进行中放,AGC,检波。
其他电路要么很简单,要么不熟悉,我嫌麻烦就不分析了。
实际使用感受,灵敏度比较高。尤其中短波性能不错,和DE1103等机差不多。调频动态小一些,容易受强台阻塞干扰。这个CX20111调频混频器,还是干不过TA7358AP。 毕竟这个CX20111是为袖珍机设计,调频的总工作电流才4mA。 而7358AP仅FM高放和变频电流就超过5mA。
声音马马虎虎,毕竟喇叭太小了。
外观比较漂亮精致,处处符合工业美学设计,拿到手里就知道细节设计都很完美。
按键手感都很好,不用担心老化。 机身十分厚重有质感。 液晶屏,电位器,按键等都没见过老化现象,总体质量很好。只要换好了电容,再用几十年肯定没问题。会比现在国产某生等几百上千元的新收音机更耐用。 现在国内还没有全套高质量零件的商业产业链。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