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的原理就像顶楼里说的,是用两个表面把电磁波“压扁”。
设计的时候主要调整的是两个表面的间距,和每一个logo的大小。表面间距控制电磁波的波长,两个表面间距越小,电磁波就被“压得越扁”(波长越长),不过间距太小的话会直接把电磁波“压没”(截止),就不辐射了。logo的大小控制表面的透射率,在谐振的时候反射最强,透射最小,更小的logo透射更多(更大的logo透射似乎也会更多,不过一般用更小的logo来增强透射)。设计的时候要让电磁波波长大于等于天线尺寸,透射率保证天线边缘的电磁波强度可以忽略。实际操作的时候,我是随便画一个尺寸大概合适的模型,然后挂一个优化
这个天线的严谨的原理,我比较喜欢的版本是把它解释成一个2D漏波天线,这两篇论文解释的比较好: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