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对国内“家庭化学实验爱好者”的个人动机总结得很好。与文中所述类似,根据我近10年的观察,相对于天文、电子技术爱好而言,化学爱好的经济门槛非常低,通常购买几十至两三百块化学药品和基础玻璃仪器就能烧烧东西,喷喷气体,也许这也算是此类爱好者的动机源头之一。
据我个人观察而言,新产生的“家庭实验爱好者”通常在高中阶段借助学校活动名义借用学校实验室、药品做很基础的实验(通常都是无机化学为主),讲求观感(液体变色、气体喷溅甚至爆炸)而非对原理有所深究。此类动机与06-12年化学吧的主要爱好者并无本质区别。
接上述个人观察,近十年来本人认识的数十位讲求观感的“家庭实验爱好者”与在高中阶段热衷化学竞赛,甚至愿意未来攻读相关专业的年轻学生们有部分交集,但并无必然联系。热衷化学竞赛,期望未来攻读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并非仅仅来自于这些简单初级的实验,因此我支持原文观点,此类家庭实验属于“具象折腾”,对未来从事化学专业研究并无多大帮助。这一观点得以印证于少部分手头宽裕的爱好者,他们会选择花更多的钱购买“收藏”类的试剂,如单价较高的碱金属单质、核磁/色谱高纯小样等。遗憾的是此类行为对化学原理研究并无任何帮助,此类购买行为既没有学术意义,也没有经济价值。
希望未来的年轻化学爱好者能够跳出做简单观感实验的诱惑,多在基础理论(如物理化学、热力学等原理)的领域内寻找兴趣。高中、本科阶段能够接触的化学知识虽然浅显但覆盖面够广,加以深挖能涉及到很多前沿知识。譬如高中生应该能理解理想气体方程关于气体压强与温度变化的描述,但如果能进而指出该方程对气体分子描述的局限性,指出该方程适用的限制条件,理解范德华方程修正量的物理化学意义,甚至在物理化学上理解并解释更精确的三次状态方程模型,查阅文献了解近40年对彭-罗宾逊方程两个常数的修正尝试(至少有几十种)并了解各个模型对不同极限条件修正的意义......这会有意义很多。
另外一个"家庭实验党"们可能的发展方向是做分析化学相关的设备技术进行研究,最简单的像是研究不同溶剂对薄层色谱的分离效率与原理探讨,进阶的诸如荧光光谱、可见光光谱装置的搭建与应用,再比如几年前论坛某位爱好者的双平面质谱仪...此类研究对理解学科原理意义较大,也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阶段的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可惜目前看来,这十余年内很少"家庭爱好者"能上升到这个阶段。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