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实验让我想起《电炮原理》里面对轨道炮的定义了,
轨道炮本质上和感应炮一样,是通过储能系统励磁,由于电磁力导致被励磁系统机械结构变化,
使得被励磁系统电感量变化,所以被励磁系统储能也相应改变,由于电能不可能凭空消失,
所以把这部分电能转换为机械结构变化的动能,
-
感应炮是通过耦合的形式,将电能传递至弹丸,而轨道炮是通过接触的方式,改变系统电感量。
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是弹丸射出电感量增加,
从电路原理的角度上看,感应炮能量传递,受到耦合度的限制,必须要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完成励磁。
而轨道炮同样利用电感梯度工作,在保证良好接触的前提下,能量几乎没有损失。
我测试初速度100mps左右的感应炮放电时间在180-200us左右,这就需要非常强大的电流
实测效率仅4%左右,大部分能量损失在弹丸和线圈上,一炮下来,16mm*3mm厚度的弹丸都烫手。
弹丸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对于感应炮,不管是理论分析还是实测,发现发射小体积弹丸,效率并不高,
其实很反直觉,因为通常认知里轨道炮=摩擦损耗+烧蚀=低效率,但是理论上却确实能说得通,
即使考虑等离子体的膨胀做功的影响,不管怎么说,在小规模能做到超过10%的效率的轨道炮真的很值一个精品帖。
时段 | 个数 |
---|---|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 {{f.fileC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