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媒体或某些科普人士宣扬它“有推力”的依据,是论文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所以从“相信主流科学的结论”出发,认为它已经被证实。
其实,“主流科学”也有认为它没有推力的论文,也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这些人为啥就视而不见了呢?
况且,即使认为它有推力的实验,报告的推力都相差悬殊,最大差几个数量级,且毫无规律可循。按照“主流科学”的一般习俗,这恐怕不能认为实验获得了重复。
这个问题在证实它真的有推力之前,争论不会停止,可能从主流科学界一直延伸到江湖科学界。主要是以下一些原因:
1、没有严谨的理论依据。
目前看到最多的说法:
在维持恒定的输入功率的情况下,系统内部达到一个稳态(stationary state),此时系统内部的电磁场不再随时间变化,可以看成某种形式的驻波。由经典电磁理论可知,电磁场在空间中是具有能量分布的,则系统所具有的总的电磁能为E。由于系统为非对称结构,则通过精心设计的腔体内部电磁能的偏导不为零,这样就提供了一个由大段指向小端的推力。而且此现象以被经典电磁学的仿真模拟所肯定。此外很显然,在电磁场相对分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Q值越大,则推力也越大。
2、只有发射到太空去,才是令人信服的观测场景。但发射到太空去的机会很少。KC早就打算做一颗专门的实验星,但一年过去了依然没有进展。
3、即使发射到太空去,如果得到“无推力”的结论,总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信得不够深,不够诚”——比如装置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的地方,或者发射的时候已经被搞坏了,或者你的功率没有达到“临界”(反正没理论依据,什么说法都可能有)。你找谁说理去?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如何来做这个空间实验。按照现在报告的最低推力/功率比(0.3mN/kw数量级),假设需要30uN,就需要100W微波功率,大约200W电功率。能持续提供200W功率的卫星少说也要几十公斤重,就算10公斤吧,30uN也需要积累很久才有可察觉的轨道变化,加速度也不大,需要很坑爹的加速度计(a=F/m=3e-5/10=3e-6m/s2=3e-7g)。
你说能不能用电池把电存下来,然后瞬间来个10KW。当然,理论上可以,不过就是装置需要再大点,再重些。
启动这么大功率就意味着电路上有很大电流,一定会与地磁发生相互作用,甚至与太空的粒子发生相互作用,都可能影响航天器的姿态。所以短期的结果说服力不够,最好是观察长期的轨道变化(速度变化)。为了速度有可观测的变化,该航天器必须有严格的姿态控制。另外,轨道上还有很多其它影响因素,为了“有说服力”,最好发一颗相同轨道的相同卫星,唯一区别就是不开微波,做“对照实验”。
世界上的航天大国强国,不止中国一家。美国的火箭捎带个百公斤的实验星不是啥大事,这都好多年了,为啥没发一颗上去呢?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要不,咱明年搞一颗上去看看吧(欢迎捐款^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