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虎哥 : 关于汉字的注音,历史上有过很多办法。最古老的办法是用两个简单汉字来注音,前一个汉字代表声母,后一个汉字代表韵母。比如“日完切”,即代表“软”。
后来,西方文字的注音方法开始输入中国,最流行的是邮……
3000是汉字数量,可以类似于英语词根。 实际上中文词语也不少。不过大多缺少实用性。词海记录了38万个词。很多是涉及古文化和名人等等,这些现在都不太常用,新词方面可能有些不够与时俱进。 总体来说,比起英语的100万单词,还是有些扩充余地的。 在中国发明太深奥难懂的新词,会被认为是纯属装B之类的,甚至引发一点恐慌。所以多数的新造词是力图通俗,但却因此而有失专业严谨。 比如前些年发明了“非典肺炎”这个通俗词语。看起来比英文简单,不动脑筋就能记住,还能让民众以为它就是一种新肺炎,没什么大不了。政府因此大力推广这个词。但实际上这是老中医式模糊用词。这种病和肺炎的关系不大。学术上对“非典”的称呼“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不易记,不易理解,不是常用词拼接。不比英文新词简单。
有关记录密度的差别,可能是这样产生的。 外国一开始就使用了鹅毛笔和铅笔等很好的书写工具,信息记录密度最高,对纸张质量和环境要求不高。 文风罗嗦一些没关系。
中国的毛笔是最落后的书写工具,记录密度最低,笔墨纸砚的成本也很高。因受到严重成本影响,中国人不得不绞尽脑汁来提高书写的密度。比如为此背诵更多的的符号式汉字,拒绝拼音化。文言文与口语脱节等。
后来,随着钢笔和印刷等技术普及,汉字书写的密度达到了正常水平,这时汉字就最节省版面,这主要是继承过去省纸的遗风吧。
但是语言和文字,未必会因为浓缩而变得更快。因为浓缩后需要牵扯更多的精力去联想分析。就像数学上的16进制,24进制,360进制等,不一定比10进制的书写和计算更快。系统越复杂,运行速度可能就越慢,字库越大,就越消耗大脑更多内部带宽来查询。 至少在口头交流上有一种规律,有研究发现各种语言的交流速度接近。 我想输入法提升的上线,应该受限语言的大致速度吧。
http://www.vaikan.com/why-some-languages-sound-faster-than-others/
各种语言交流速度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