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FROZEN巨擘:
h13的推理有道理。
根据LZ结论:剧烈震动导致电源插头松动。如果是这样的问题,那应该在火箭发射离架的几秒内信号就会中断,不应该有14秒这么久。也就是说,14秒时火箭就已经坠毁了。那自然30秒后的开伞指令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开伞活塞根本就不...
非常感谢两位朋友指出问题,也深深佩服两位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态度,更十分感谢两位提出的客观中肯的建议
接下来我逐个回答两位的问题(帮我@下h13)
首先再重申一下火箭航电的组成,由kc314和gps模块和四通道遥控模块组成。
关于射高:1.5km是仿真的结果,真实的高度随着航电数据的丢失也不得而知,关于火箭的弹道是由发射的影像与仿真的弹道估算出来的 。在模拟中所用的发动机为软件自带的发动机,在设计发动机时也是用的所选用的发动机图像所设计的。我觉得最有可能导致高度偏差的原因是我们对燃料几项基本参数的不确定,比如压力系数,燃速系数的范围值很大,无法进行准确的计算,最后只能用估算的方法设计出原始发动机并留足一定安全余量,最后用试车来得出真实推理,最后用得出的数据改进发动机 。而在原文也说过,整枚火箭制造时间短,也是由于经验不足等不可忽略的客观问题。照常进行了发动机的热试车,但没进行数据收集。在年前急匆匆的进行了发射。 所以您所说的 似乎设计本就有较多的缺陷(有些是相当严重的),整个研发过程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早已注定了失败。 是非常正确的,我也从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教训,相信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会有改善。但不可排除由于发动机质量的减轻射高1.5km的实际射高的预算是准确的,这个我们还在做进一步的总结与计算
关于预估着陆点:文中说了,在14s时gps发送了最后一个位置信号,在接下来的三天内,火箭的位置一直未能确定,因为发射前我们团队因为认为既然火箭上有gps定位回收装置,就没有对当天发射场的风向等参数进行测量。所以即使在发射后也因没有携带任何测量风速的装置而无法补救。最终只能用最后一次gps所发挥的数据当作中心在周围寻找。
关于开伞:火箭坠毁后我们也一直在分析原因(在文中也说过)巨擘所提出的:从整个研制历程分析学习,不应该只着眼于“电源插头松动”这种问题,并推以全责,这是相当幼稚的。 这点我们接受这中肯的建议。经过两位朋友的分析,在14s坠毁或许是最有可能的结论,但由于当时的燃料知识欠缺的原因,我们一直不相信火箭的飞行时间仅为短短的14s,在h13提出问题后我们并没有不作为,而是重新进行了一次试车(包括重新制造了燃料)得出的推力和设计确实有极大差距(这个是我们负责燃料的成员进行的),证实了两位的观点。我们也为我们在总结时的不成熟的思想与技术失误向大家道歉,这枚火箭的射高可能真的远不足设计射高那么多。
关于火箭的名称:watk指的是羽翼航天探空(tankong)发射的第一枚火箭,但后来我成立了羽翼航空航天社团这枚火箭就理所应当的成为羽翼探空运载火箭试验箭WASA-E2(Wing Aeronautics and Spase Administration-Experiment 2),试验意味我们社团的主要三个成立者为社团建立发射的试验箭这样的。我们在13年发射了一枚仅有发动机的不能叫做探空火箭,但那枚火箭成为了:试验箭一,因为那确实是我们走出的第一步。我们接下来发射的火箭就属于项目箭了,命名为WASA--PX,或者由几名快进度成员发射的先导箭,我们又引《楚辞*离骚》中的骐骥,“道夫先路”将这类火箭命名为“WASA--骐骥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