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阻抗的概念不同
扬声器阻抗是内部线圈的感抗与阻抗的和,这和一只电阻是50欧姆还是10000欧姆没什么区别,这是纯集总参数概念
想要发出相同的声音,功率可以做标尺,如果3000阻抗发出10W,电压得几百伏,这对于电子管放大器是合适的,所以以前的喇叭多是高阻抗
但晶体管放大器,几十伏最高100V才是合适的范围,所以阻抗越做越小,适应低压大电流模式。如果是几百W的喇叭,做成3000欧姆,你用多大的电压驱动呢?
传输线的阻抗,那是另外的概念,可以认为是电流在传输过程中,每一步看到的电阻,是分布概念
你可以用个直流电源,串个50欧姆电阻,然后突然接在一端50欧姆传输线一端,在电压从这端到传输线另一端的过程中,你传输线源端可以分到一半电压,也就是这段时间,它的表现好像就是一个普通的50欧姆电阻,跟你的外部50欧姆分压了。(当然你外部用多少欧都行,分压关系按此改变)
等到这段传输线稳定了,就变成了“开路”,一段线嘛,肯定是开路的。你外部那个50欧姆一点用都没有了。你看看,这个传输线的50欧姆,只存在于电流传输过程,可能只有几十ns内,他是个分布概念
至于为什么是50欧姆,复制一段话:
你可以看到,50欧姆基本是只能做出这样,PCB中也一样,如果做100欧姆,线太细容易断,如果做10欧姆,线太粗没法做,10~100都很难,别说再扩展了
另外,300欧之类的线,都是两根线,那不是同轴的离的很远的两根细线,才做到300
在美国,用作射频功率传输的标准同轴电缆的阻抗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50欧姆。为什么选用这个数值,在伯德电子公司出示的一篇论文中有解释。
不的的参数都对应一个最佳的阻抗值。内外导体直径比为1.65时导线有最大功率传输能力,对应阻抗为30欧姆(注:lg1.65*138=30欧姆,要使 用空气为绝缘介质,因为这个时候介电常数最小,如果使用介电常数为2.3的固体聚乙烯,则阻抗只有不到20欧姆)。最合适电压渗透的直径比为2.7,对应 阻抗大约是60欧姆。(顺带一提,这个是很多欧洲国家使用的标准阻抗)
当 发生击穿时,对功率传输能力的考量是忽略了渗透电流的,而在阻抗很低,30欧姆时,渗透电流会很高。衰减只源自导体的损失,此时的衰减大约比最小衰减阻抗 (直径比3.5911)77欧姆的时候上升了50%,而在这个比率下(D/d=3.5911),最大功率的上限为30欧姆电缆最大功率的一半。
以前,很少使用微波功率,电缆也无法应付大容量传输。因此减少衰减是最重要的因素,导致了选择77(75欧姆)为标准。同时也确立了硬件的规格。当低耗的绝缘材料在实际中应用到柔性电缆上,电缆的尺寸规格必须保持不变,才能和现存的设备接口吻合。
聚乙烯的介电常数为2.3,以空气(介电常数为1)为绝缘层的导线的阻抗为77欧姆,如果以聚乙烯来填充绝缘空间的话,阻抗将减少为51欧姆。虽然精确的标准是50欧姆,51欧姆的电缆在今天仍然在使用。
在77欧姆点的衰减最小,60欧姆点的击穿电压为最大,而30欧姆点的功率输送量是最大的。(注:洋人的思维也如此混乱,这些性能指标明明不是由阻抗决定的。前面说过,这些由D/d比决定的。 闲扯这些只让人产生误解)
另 外一个可以导致50欧姆同轴电缆的事情,如果您使用一个合适直径的中心导体,并将绝缘体注入中心倒替周围,再在外围装上屏蔽层,选好所有的尺寸以便别人使 用并顾及到外观的美观,结果其阻抗都落在50欧姆左右。如果想提高阻抗,中心导体的直径和导线的总径相比的话太细了;如果想降低阻抗,则内外导体之间的绝 缘体厚度要做的很薄。几乎任何同轴电缆由于机械美观度的原因,都会接近50欧姆,这使50欧姆成为标准化的一种自然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