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在德国多年的体会,中国的问题在于教育和体制。
1. 教育发展落后,模式呆板,中小学教育,没有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探询本质,大多只是机械的记忆复制。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领域,同样是机械记忆复制,没有任何创新精神。虽然做题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但题目不可能成就做工程的思维模式,必须要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建立,而中国的教育实验课极少,要做project的课更少。德国学校考试喜欢出大题,每道题好多问,能把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这非常有助于实现一个完整的设计,同时又兼顾细节的考虑。需要动手的实践课就更多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玩单片机,焊电路板。
另外,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普遍素质较差,大学里的教授们几乎没有工业界经验,更老的经历了文革,几乎没啥学问。这样的教师质量,首先自己对知识就没有很好的掌握,更不用说知识的传达,还有思维的启发了。稍微有点水平的教授就当主任了,自己也不代课。所以学生在大学阶段除非自学钻研,或是悟性极高,否则学不到什么到家的本领。毕业了自然找不到工作(所以中国经常民间出高手,因为自己自学钻研的,要比很水的教授带出来的好得多)。没有很好的生源,企业自然不会发展高科技,谁会招一帮扶不起来的学生烧钱搞科研呢?国家制造业自然不会进步。另外一方面,由于国内科技产业的确实,导致最优秀的学生外流,去国外发展,后来也不会回国,因为没有相应的有竞争力的职位。国家长期沦为世界工厂。从企业家的角度,中国的传统企业发展思维是引进设备,生产产品取得利润,继续生产。明明到了该转型的时候,由于企业家水平的限制,没有意识去主动的进行产业升级,或者无法找到方向。
2. 政策和体制。对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水平太低。要成就一个产业,必须当成工程来做,并不是引进一堆人才就能实现的,里面到处是短板效应,一点做不好,全盘皆输。目前的人才引进计划招来的都是来捞钱的海归,不会发挥多大的作用。这点还不如企业做的好,因为企业追求利益,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所以大力扶持有潜力的高科技企业是非常有效的办法。政策水平低还体现在对工业体系不了解,肤浅的发展观。目前很多招商引资项目喜欢跟国际潮流,比如物联网,新能源之类的。试问,一个连圆珠笔笔芯都要进口的国家,为什么不重视基础工业的发展?精密机床,精细化工,半导体加工设备和工艺,精密仪器,高端芯片等才是工业的核心基础。一个国家能实现这些装备的自给自足,才是真正的强国。而这些装备,都不是引进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国家力量的扶持,像搞两弹一星那样,结合企业的自身进步才能实现。发展一个行业,就像制作一台新机器,从一开始,每一个螺丝钉都用最好的,包括每个人,整个架构和体制,才能很快就会追上别人。说到底,是水平问题,是人才问题,而这些归根到底,都是教育问题。
这一切都是我们落后的不负责任的教育造成的,浮躁的社会气氛,没有创新,缺乏法治,不重视人才,不懂得管理,人与人之间,企业企业之间一盘散沙,都是国民素质问题,根本上是教育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段时间能实现的,需要几十年。中国很难有美国那么好的运气,利用二战获得了资本和人才,因此不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国要向德国和日本学习,一丝不苟的去把教育搞好。
当然比起中国,德国也有他的问题。德国的问题在于人太少,缺乏竞争导致不思进取,特别是年轻人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用功了。另外德国的大学偏向于平均主义,缺乏精英教育,导致人才无法分层,很多重要岗位的人的水平不匹配。德国的教育资源非常好,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很好,只是没有有干劲的人去发展他们了,德国人普遍处于吃老本的状态,想的是享受生活,退休了多活几年把交的退休金领回来。中国缺少的,实际上是德国拥有的,而德国缺少的,是中国的竞争模式和大量的劳动力。欧洲的时代已经过去,美国才是中国未来真正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