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乡村学校的教师面临的是流氓无产者式的暴力危险,城市教师面临的是高门大宅式的侧目而视。即便全然放弃自尊和面子,甚至蓄意讨好学生,学生仍旧不会领情――某影评人说过,青春从来就不是纯洁无暇的羔羊,青春从来就只是龇牙咧嘴的野狗――我补充一句,青春自己从来不拥有同情和善良,青春也从来不会识别他者的同情和善良。《男人四十》中,对此种状况做了详尽又刻骨的描绘。顺便说一句,从该片来看,香港的中学教师收入非常棒。一个人养活一家四口,其中还有一个是大学生,每年还可以全家出国旅游一次。
其二,教育改革处境尴尬,教师生存压力空前
钱理群先生说过,鲁迅对中国国情的高度概括中有一条叫做“活埋庵”,指中国人天生的保守性使得他们一边不断引进一些外来资源和新的理念,但同时决不彻底放弃旧的东西。于是屋上修屋床上架床,无数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东西在中国畸形的共存着,越堆越高,于是独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渐至仿似活埋的境地。
此言用来概括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自是精当无比。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也好几年了,最近又开始搞7年制新课程改革。说来说去绕来绕去(先不论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作为反义词加以对立,或者用素质教育绝对代替应试教育是极其荒谬的伪概念),究竟效果如何,实际的科学.作如何,我看并没有真正说明白。不止我这样的外人难以明白,就算提出这些口号和设想的专家们,也未必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什么。倘若我问: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有几个人能清楚的回答呢。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成都正式实行前,我参与了一些前期的资料准备工作,于是观摩了培训光盘和示范课演示。说实话,我没听懂。其中一个专家的讲授(忘了名字)我还有点印象,因为他不断强调新课程要建立人文氛围,展示人文关怀。从大道理上说这自然是不错的,中国的传统教育一向缺乏现代人文精神。但是,具体怎么实施呢?说来说去,又回到了老生常谈上,譬如加强音体美教育,加强古典文学训练,等等,就是绝口不提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科学素养,绝口不提要向学生展示现代的人文理念。至于那个示范课,我看着就恶心,整一个当年我读书时(也是每个人读书时)都会遇见无数次的事前反复.练的那种公开课而已,不说也罢。总之,教师确实像新课程说的,没什么事,就是一个主持人,其他事情学生都“自己”解决了。
后来我又翻看了新教材。出于专业兴趣,我就看了历史和语文书。语文我就不提它了,历史书更加令人咋舌。最深刻的印象是,除了陈吴首义,中国历史上一切的农民战争全部只字不提。此外,许多应该存在的基本内容(长期存在的意识形态化的涂抹也暂且不说)都被砍头截尾。唐朝的历史夸夸其谈其世界中心的旧梦和四方来朝的神话,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一个教历史的朋友今年暑假时向我抱怨:新教材没办法完全照着教学计划上,因为很多东西不自己给学生补充出来的话,学生根本不能明白来龙去脉――说历史不谈来龙去脉,还叫什么历史?
我又问他他们学校是不是按照标准的新教程上课的。他说白痴才那样上,假如学生真的能个个像光盘里的那么优秀,中学教师这个职业简直多余――况且,期末的考评,仍然是分数第一,不然不好量化,不量化就难免有猫腻。
这个朋友所在的是成都一个重点中学。至于乡村中学如何奉旨来“玩”这种花瓶式的“新教程”――比如写信的那位朋友,我完全不敢去猜想。
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此所谓中国官方教育改革之真实写照。
真正的改革者――比如这位教历史的朋友,自开始独立进行改革实践的那天开始,就迅速被边缘化和异质化。就我所知,他虽然政治倾向上比较右倾,但仅仅限于私下里,在学校里还是很注意言论的。他的改革开始是给学生纠正补充教材里一些知识性的谬误和缺漏(当然绝不提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比如明代有的是四大奇书而不是教材里说的三大,漏掉的是《金瓶梅》――于是学生们会心大笑;比如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国社会是马克思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教材里说的封建主义;比如淝水之战中谢安其实不知道怎么用兵,前秦的败亡的主要原因只是由于内部的民族矛盾;比如张自忠将军曾经和日本人共事,等等。而且他很小心,绝不涉及教材里的历史评价定论。这些改变虽然只是小动作,效果还可以,学生们兴趣有明显提高。后来他又开始试着教授学生一些观察历史的方法,比如不能孤立看待一个历史事件,而要前后关联,注意分析前因后果;比如要学会透过历史事件本身来看待底下反映的当时的历史真实状况;比如看待历史事件不能全部用现在的眼光,而要还原到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中,等等。那段时间中他的情绪极其昂扬,时常专门来和我探讨自己的改革实践。及至今年,他似乎有点过了,拿了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来代替现行教材行课,当然教材的内容他也要讲,以便于学生应付考试。后东窗事发,换来一纸下岗通知。我们知道,不独教育界,整个中国,都是逆淘汰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