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 人类首枚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并非出于缜密的战略规划,而是缘于一项毫不相干的计划:苏联迫切希望研制一枚能以氢弹打击美国的火箭。50年后的今天,苏联太空计划创始人之一的鲍里斯·切尔托克披露了当年苏联科学家开启太空时代不为人知的秘密
据美联社9月30日报道,“斯普特尼克”号在50年前升空时,全世界怀着敬畏和忧虑的心情仰望天空,认为苏联将从此着手征服太空,在冷战中取得辉煌的胜利。
然而,我们在50年后的今天发现,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射并非出于缜密战略规划。相反,这枚人造卫星是一位科学家为实现梦想而孤注一掷的产物。他带领一批研究人员制造了火箭和卫星,说服满腹疑虑的苏联政府开启了太空时代。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夜空中看到的那道闪光究竟是什么?苏联太空计划的创始人之一鲍里斯·切尔托克说,那不是“斯普特尼克”号,而是它的第二级助推火箭。
“斯普特尼克”号是怎样发射的?它取得了怎样的出乎意料的成功?切尔托克和其他元老最近接受了本社的一系列采访,讲述了这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毫不相干的计划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切尔托克对该计划只字不提。他和首席科学家谢尔盖·科罗廖夫的名字曾是国家机密。如今,95岁高龄的切尔托克在莫斯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充分表达了他对自己在太空探索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的自豪感。
他说:“对我们来说,初期的每一枚火箭都像是挚爱的情人。我们希望它能成功发射升空。我们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这种热忱和科罗廖夫的坚定意志是“斯普特尼克”号取得成功的关键。
如同科学家们讲述的那样,世界上首枚人造卫星的问世要归功于一项毫不相干的计划:苏联迫切希望研制一枚能以氢弹打击美国的火箭。
火箭工程师格奥尔基·格列奇科在接受本社采访时说,由于尚不知道弹头的重量,所以R-7弹道导弹的推力极大,“远远大于美国人业已拥有的所有武器”。
R-7导弹的推力和有效载荷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所以成为了把物体送入轨道的理想运载工具。
俄罗斯科学家说,如果不是因为苏联面临着核威胁,“斯普特尼克”号可能要到很久之后才会升空。
切尔托克说:“发射‘斯普特尼克’号的关键原因是冷战氛围和我们与美国的竞赛。我们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军用导弹。”
当弹头计划遇阻时,科罗廖夫抓住了机会。作为有远见的科学家和意志坚定的管理者,科罗廖夫请求克里姆林宫允许他发射一枚卫星。他指出,美国已经准备在1958年发射卫星。
然而,现年76岁的格列奇科说,尽管苏联政府在1956年1月予以批准,但军方领导人还是希望把该导弹用于氢弹计划。“他们认为卫星没什么价值,科罗廖夫只是在异想天开。”
格列奇科说,美国人制订了自己的卫星计划。“美国人骄傲地称之为‘先锋’计划,但领先的是我们。”
苏联当时已经在研制一枚成熟的科学卫星,但科罗廖夫知道,完成这项工作尚需时日。因此,他命令自己的研究小组迅速设计出一枚简单的人造卫星,名为“PS-1”———最简单的卫星。
格列奇科说,他和其他年轻工程师试图说服科罗廖夫在“斯普特尼克”号上安装一些科学仪器。科罗廖夫拒绝了这一建议,理由是缺少时间。
格列奇科说:“如果科罗廖夫听从我们的建议,安装更多的设备,开创太空时代的就会是美国人。”
这枚卫星仅重184磅(83.5公斤),是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制造完成的。最初确定的发射日期是10月6日,但科罗廖夫怀疑美国可能会比苏联早一天发射卫星。他取消了最后的部分测试,把发射时间提前到了1957年10月4日。格列奇科说:“科罗廖夫比谁都清楚开创太空时代的重大意义。”
举世关注
卫星从哈萨克斯坦发射后不久,就发出了举世关注的信号声。然而,工程师们并未意识到这些信号的重要性。切尔托克回忆说:“我们当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是怎样的创举。后来,当全世界为之疯狂时,我们才感到欣喜若狂。直到四五天后,我们才意识到这是文明史上的转折点。”
全世界的热烈反响令赫鲁晓夫兴奋不已。他命令科罗廖夫再发射一枚卫星,用以纪念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纪念日。科罗廖夫带领工作人员昼夜工作,在11月3日发射了重1118磅(507.1公斤)的“斯普特尼克2”号卫星。
第一枚“斯普特尼克”号卫星发射了3个星期的信号,在轨道上停留了3个月,共绕地1400多圈,然后在大气层中烧毁。
对科罗廖夫来说,这是一次苦涩的成功。关于这次发射的报道均未提到他。只有少数官员和设计师了解他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西方人以为“斯普特尼克之父”是与太空计划毫无关联的列昂尼德·谢多夫。
赫鲁晓夫拒绝了对科罗廖夫的诺贝尔奖提名,认为这是“全体苏联人民”的成就。赫鲁晓夫的儿子说,他父亲之所以这样做,是担心给予科罗廖夫太多的荣誉会令其他设计师不满,从而干扰导弹和太空计划的进一步实施。科罗廖夫曾说过:“我们这些人就像矿工,在地下工作。没有人看到我们,没有人听到我们的声音。”
直至科罗廖夫在1966年去世后,苏联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才知道了他的名字。如今,他在莫斯科的住所成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
而切尔托克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获准出国。
参考:
XXXXXXXXXXXXXXXXXXXXX/mil/history/200710/1003_1567_XXXXXXXXX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