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导弹的发射方式分析 导弹的发射方式是指导弹脱离发射平台的方法与形式。根据发射基点、姿态、装弹量、可动性、动力和有无导轨、容器等进行分类,如图2.31所示。
图2.31 发射方式的分类 一、发射装置的战术技术要求
发射方式与导弹系统的总体方案关系密切。在导弹(武器)系统初步设计时,必须考虑导弹的发射方式,并对发射装置提出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动性 主要标志是行进速度、越野能力和运载车辆数目等。
(2)初始瞄准要求 包括高低、方位瞄准角及其角速度的工作范围、允许偏差和发射禁区等。
(3)离轨速度、导弹下沉量及其安全性 导弹的离轨速度一般应大于20m/s,以提高导弹的稳定性、抗初始干扰的能力和导弹下沉的安全性。
(4)联装数、发射速度和反应时间 战术导弹系统常采用多联装发射装置。发射速度应高,反应时间应短。
(5)转换时间 是机动发射装置由行军状态转为战斗状态的展开时间和由战斗状态转为行军状态的撤收时间。
(6)其它 如稳定性、质量和尺寸、环境条件、燃气流的防护、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隐蔽性和成本等方面的要求。
二、陆(海)基发射方式
1. 垂直发射
垂直发射的优点如下。
(1)发射装置不需跟踪目标,因而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可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发射速度。
(2)在弹道的初始段,攻角α≈0,升力Y≈0,因此气动力矩的平衡问题易于解决。
(3)爬高迅速,有利于减小助推器的质量,也有利于冲压发动机的工作(高度和速度的工作范围减小),从而可减小导弹的起飞质量。
(4)助推段的推重比
可小些,且无弹道下沉问题。
(5)占用空间和发动机燃气流的影响区小,隐蔽性好,载弹量大,并有利于再装填和提高发射速率。
垂直发射方式的缺点是:当导弹攻击低空目标时,导弹需在2~3s内完成转向,需用过载大;需采用初制导、推力矢量控制和解决大攻角情况下气动特性、气动耦合问题;因存在奇异点(俯仰角
=90度)而使实时计算复杂化等。
2. 倾斜发射
这种发射方式实时地改变发射方向。发射装置导轨的高低角、方位角随雷达波束同步跟踪目标,使导弹迅速、准确地进入雷达波束内顺利启控,需用过载小,引入距离短,近界小。续航段推重比可小于1。一般来说,垂直发射的优点,就是倾斜发射的缺点。
三、空基发射方式
机载导弹通常在发射(直升机悬停发射除外)时已具有较大的速度,其发射方式主要有两种。
(1)自力定向发射 导弹在自身发动机推力的作用下,沿导轨定向向前发射。
(2)投放 导弹依靠自身重力脱离载机一定距离后,其发动机才点火工作。
这两种主要方案相比,定向发射可使导弹迅速进入导引弹道,初始误差和最小允许发射距离小。但在导弹发动机发生故障时,将危及载机的安全。导弹发动机的燃气流(废气)将影响载机的流场和载机发动机的工作。
投放的优点是能避免导弹发动机燃气流对载机的影响,载机较安全,但引入导引弹道的时间较长。
这两种发射方案,定向发射适用于空空导弹;投放则适用于中、远程空地导弹。
四、海基发射方式
海基发射与陆基发射基本相同,但舰上发射还有一些特殊问题,在初步设计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1)受舰艇空间的限制,应尽量减小导弹及其发射装置的尺寸,导弹宜采用小展弦比和折叠弹翼等。
(2)导弹发动机应尽量采用便于使用维护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或固冲发动机,不宜采用使用维护复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3)舰载导弹环境恶劣,海水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舰载导弹宜用筒式或箱式发射。
(4)保证载体(舰艇)的安全:应妥善地解决导弹发动机燃气流的排导问题,不允许发动机的燃气流进入弹库,发动机发生意外点火等情况时,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5)载体的颠簸、摇摆对初始瞄准的影响:对初始瞄准要求较高时,导弹初制导可应用红外位标器(宽视场)、电视摄像机将导弹引入雷达波束、发射装置采用稳定平台或采用速率陀螺反馈的天线稳定系统以保持射向稳定。
综上所述,舰载导弹特别是舰空导弹,宜采用短轨或零长、自动垂直装填、燃气排导通畅的箱式或筒式、自力垂直或定角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