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伤破片总数根据威力半径、破片飞散角和设计的破片密度确定,即
式中N--杀伤破片总数(块);
--战斗部威力半径(m);
--要求的 内的平均破片密度(块/
)。
表2.1示出破片式杀伤战斗部的主要性能参数。
表 2.1破片杀伤战斗部主要总体指标
战斗部类型
战斗部质量(kg)
破片质量(g)
破片初速(km/s)
破片飞散角(°)
地空导弹战斗部
>100
>11
9~20
2~3
3~3.6
1.8~2.5
10~40
空空弹战斗部
>11
2~3
1.8~2.3
10~22
超低空地空弹
1.5~3.0
2~2.5
1.3~1.8
9~14
2.爆破战斗部
爆破战斗部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冲击波波阵面超压
和比冲量
。
(1)冲击波波阵面超压:冲击波波阵面上超过当地周围未被扰动的介质大气压力的数值。即
式中
--未扰动气体压力;
--最大压力。
爆破战斗部爆炸之后,冲击波通过某点时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2.10所示。
图2.10 冲击波经过某点时压力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2)比冲量:冲击波比冲量 为超压在正压区作用时间内的积分。即
冲击波超压与比冲量对目标的毁伤效果如表2.2所示。
表2.2 与 对目标的毁伤效果
3.聚能破甲战斗部
聚能破甲战斗部是利用聚能装药爆炸后的聚能效应所产生的金属射流杀伤目标的。这种高速的金属射流具有极大的洞穿能力,可穿透目标的装甲(侵彻效应),并在穿透装甲后,杀伤目标内部的乘员和设备、引爆弹药和引燃油料等(后效作用)。
聚能流的形成 聚能破甲战斗部的威力常以破甲深度、破甲率和后效作用来评定。
(1)破甲威力及其确定
在衡量破甲战斗部的威力时,常常采用在静止试验条件下测得的破甲深度--"静破甲深度"这一概念。确定静破甲深度时需要考虑到下列因素:
1)坦克主装甲(前装甲)的厚度与倾角;
2)导弹着靶瞬间的姿态与引信瞬发度,以及导弹和甲板表面之间的相对运动等因素对破甲效应的影响;
3)结构和工艺因素对破甲效应的影响;
4)战斗部的聚能射流穿透装甲之后,还应具备足够破坏目标的后效作用。
图2.11 导弹着靶情况图 (2)战斗部直径与质量的估算
战斗部的直径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保证导弹头部具有良好的气动力外形;2)保证战斗部有足够大的威力。
四、战斗部的引战配合特性
引战配合是所有导弹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对于地空和空空导弹,引战配合问题更显得突出。
1.战斗部的有效启爆区
战斗部动态杀伤区穿过(或说覆盖)目标要害部位,是破片杀伤目标的必要条件。如图2.6所示,战斗部启爆提前或迟后,动态杀伤区都不会穿过目标要害部位。因此,必须正确地选择战斗部的启爆位置和时刻。
显然,在目标周围空间存在这样一个区域:战斗部只有在这个区域内启爆时,其动态杀伤区才会穿过目标要害部位,破片才有可能杀伤目标。我们称这个区域为战斗部的有效启爆区。
2.引信的实际引爆区
任何引信的引爆都是有条件的。显然,在目标周围空间存在这样一个区域,导弹只有位于这个区域内时,其引信才能正常引爆战斗部,我们称这个区域为引信的实际引爆区。
图2.12 战斗部有效启爆区 3.引战配合特性:引信与战斗部的配合
防空导弹大多数采用定向战斗部,这就使引战配合问题变得很复杂。这种战斗部爆炸后,远处的目标固然不可能被杀伤,近处的目标也未必一定能被破片击中。只有当目标的要害部位恰好处于战斗部的动态杀伤区内时,目标才有可能被杀伤。如图2.13所示。
为了使战斗部动态杀伤区恰好穿过目标的要害部位,必须正确地选择引信的引爆位置或时刻。这就涉及到引信与战斗部配合特性(简称引战配合特性)问题。所谓引战配合特性,是指引信的实际引爆区与战斗部的有效启爆区之间配合(或协调)的程度。只有当引信的实际引爆位置落入战斗部的有效启爆区内时,战斗部的动态杀伤区才会穿过目标的要害部位。
图2.13 引战配合 引战配合特性应主要满足下列要求:
(1)引信的实际引爆距离不得大于战斗部的有效杀伤半径。否则杀伤效果为零。
(2)引信的实际引爆区与战斗部的有效启爆区之间应力求协调。
(3)引信的实际引爆区的中心应力求接近战斗部的最佳启爆位置,以便获得尽可能大的杀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