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控火箭作为一种低水准的卫星运载方式早被淘汰了,作为卫星运载火箭,无控火箭运载卫星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即使你的发动机制造技术、箭身制造技术上去了,精度上去了,又有何意义?自然界的风是不可避免的,发动机和箭身尾翼精度再高,面对变化无常的天气,说飞行轨迹飘忽不定也未尝不可。日本的四级火箭L4S是由东大的探空火箭放大而来的,载重12kg,恕我直言,无法人为控制轨道的12kg和能人为控制轨道的12kg不是一个概念。你说的缺乏探索实验的精神,这点我不赞同,KCer总是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继续着自己希望实践的试验,没有实验条件才是主要问题。
LS4确实是无控火箭,也确实运载卫星入轨了,把他当成KCSA发展的目标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现在有强大的单片机团队,有相当水平的电路设计技能以及汇编能力,既然大型火箭的成本已经不低了,与其设计用来证实运载目标是否入轨的无线电发射卫星,不如转而研究飞控系统,而且研究飞控系统的预算甚至要比无控入轨的预算低得多。KC经历了从硝糖到RNX到现在的RAP,并且广局的RAP已经拥有了相当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我认为这样的基础已经能够支持我们发展飞控系统了,而且再往上发展,造价估计还要往上升,那种单方面追求性能的发动机-燃料体系是不适合我们这种非盈利性的爱好者团体的。
我再次重申,飞控系统是目前KC航天发展的最大瓶颈。L4S是四级无控火箭,可是现在KC连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分级点火方案都没有,谈何多级无控入轨?其实这也不能说是我们没实力,一个空速管或者加速度仪加上单片机和一些简单的电路就能很容易的实现很可靠的多级点火,但是我们没这经济实力,如果连这点经济实力都没有,谈何入轨。L4S总长16.5m,总重9.4t,直径0.735m,这大小的火箭造价如何负担得起。
还有一点,火箭技术之所以神秘而让人觉得高端,是因为它几乎涵盖了理工科的所有科目,大的来说从物理化学电工电路到编程数学。目前国际领先的火箭大国以及火箭公司都有系统而全面的从燃料到外形到飞控的技术力量,我认为这才是火箭技术应有的发展方向,况且KC的很多东西看上去是没有意义的,比如特斯拉,比如小火箭,貌似只是追求电弧或者一飞冲天的力量感与快感,但实际的意义在于科学的实践总结过程与相应知识的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飞控要比继续深究固体燃料发动机的制作工艺有意义得多。
根据以上几点,除非KCSA能向盈利方向发展,抑或大家挖掘出与性能优于真空震荡浇筑星孔RAP,性价比仍然很高的燃料,否则发展航电飞控仍然是KCSA发展的不二方向。
以上,欢迎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