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楼上:教育并不是期望什么就能收回什么。我曾和川大锦城学院的校长探讨过这个问题,让我钦佩他是真正的教育家——因为一旦交流起教育理论问题,他就有发烧友那样的热情。他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你说的观点,可能对5%的同学是积极的,对于10%的同学可能无所谓,而对于85%的同学,可能是消极的。国家教育体制面对的是全体国民,而体制已定,就只能在这个范围内选择对大多数人有利的方式。当依靠这种体制分选人才,将学生分为重点大学生、普通大学生或者民办大学生以后,不同类型的大学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人员结构来选定相对适当的管理方式(而事实上这一点都没做到)。你提出的管理方式非常好,不过只对少数类型的专科重点大学有效,很难普及到中等教育中去。
你可能会说要么彻底的颠覆这种教育体制,我想这个问题不是教育家能考虑的,而是政治家才应该考虑的——遗憾的是,中国的政治家已经基本上死绝了。
只有空前提高教育投入(比如比现在提高5~10倍,接近GDP的15%甚至更高),才有可能通过中等教育的多样化来实现你的理想,至于为什么要这么高的投入就不用说了,结合我两个帖子的思路自然可以算出来。这么高的投入难吗?如果难,70年前的国民政府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中国拿得出手的各种家都是民国时代培养出来的,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建国大业》里面蒋中正说“不怎么样亡什么”,这个“怎么样”换成教育也很贴切。
但是这些不是我们能解决的。我们应该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