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公路坍塌事故
坍塌
日前网民“擦肩而过”发帖称,2011年6月27日,玉溪市新平县城至三江口二级公路试通车的第二天就发生坍塌 其中一处坍塌现场
事故,导致一辆途经此处的车辆翻下山崖,造成2死2伤,公路中断。对于事故原因,当地政府说是单点暴雨所致,属于自然灾害。 事发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和交通运输厅分别派出专家组进行调查,专家组均认为确实属于“强降雨引发的自然灾害”。但是,新三公路建设存在未批先建、赶工期和未经竣工验收即试通车等问题。 在新三公路K25+450到K26+480路段,共有3处损毁,其中2处坍塌、1处路面开裂。发生事故的路段位于半山腰上,双向四车道都已坍塌,大量石块、泥土和混凝土被冲进路旁的河谷,翻下河谷的那辆汽车破损严重。 公路坍塌的地方路基松软,踩上去有明显的下沉。被冲毁的挡墙主要由砖石砌成,而钢筋混凝土挡墙相对完好。公路边坡的砂浆防护层多处出现开裂,断裂最大处长达二三十厘米,里面钢丝网全部暴露。
相关缘由
公路在尚未交工验收的情况下,就违规试通车,并计划在6月30日举行通车典礼,后因事故取消了典礼。 据施工人员介绍,新三公路沿途地质环境复杂,工期短、任务重,工程一开始就面临着很大压力,在公路建设后期,新平县喊出“大干快干60天”的口号,对工程进度进行倒逼,后期工人们都是加班加点干活。 据了解,除了要满足群众出行要求,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和交通运输厅分别派出专家组到现场调查。专家组认为:事发路段地形横坡陡峻,工程地质条件差,强降雨加大了静水压力,形成坍塌,属强降雨诱发的自然灾害。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一位参与调查的专家说,路基处理、挡墙强度、沥青厚度等都合乎规定。[1]
修复施工
2011年7 月8日,施工人员开始对坍塌部分的公路护栏、排水沟等进行施工。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设计出两套修复方案。一是修建抗滑挡墙,需690万元,但还要看桩基是否损坏,如果桩基损坏费用还得增加。此方案时间约3个月。第二种方案就是架桥,资金约760万元,时间至少半年。修桥可避开滑坡地带,减少安全隐患。
编辑本段事故热议
网民质疑
此事引起网民广泛关注。网民“沉默”说:“下雨导致路塌方,雨能把路搞塌很不简单,试通车第二天就塌,可谓是中国史上寿命最短的公路。 ”网民“似水流年”质疑:“这条路容易塌方,修之前又不是不知道,修的时候为什么不加固?还没通车就出事,出事以后怪大雨,为自己开脱,找天灾的原因,这是人祸。 ”
新三公路坍塌“怨天”还是“怨人”
据媒体报道,云南玉溪市新平县城至三江口二级公路试通车的第二天就发生坍塌事故,导致一辆途经此处的车辆翻下山崖,造成车内2人死亡、2人受伤,公路中断。对于事故原因,当地政府说是单点暴雨所致,属于自然灾害。 尽管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和交通运输厅分别派出的专家组经调查,也均认为确实属于“强降雨引发的自然灾害”。但是,新三公路建设存在未批先建、赶工期和未经竣工验收即试通车等问题,为该事故增添了人祸的因素。而导致“人祸”的重要的原因,竟然是“根据国家政策,新建二级公路必须在今年6月30日以前建成通车,否则将无法享受国家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的补助。那么新建二级公路背负的政府债务,将由相关州市自行承担偿债责任。”如此推理,“政策”竟然成了新三公路突击建造通车的主要诱因。 这样来看,就不难理解“新三公路于2009年10月开工建设,而设计方案2010年5月才得到云南省交通厅批复,存在‘未批先建’和‘赶工期’的问题。公路在尚未交工验收的情况下,就违规试通车,并计划在6月30日举行通车典礼,后因事故取消了典礼”的反常现象。据施工人员介绍,新三公路沿途地质环境复杂,工期短、任务重,工程一开始就面临着很大压力,在公路建设后期,新平县喊出“大干快干60天”的口号,对工程进度进行倒逼,后期工人们都是加班加点干活。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大跃进”施工方式,留下致命的安全隐患不足为奇。 众所周知,建造一条长92.675公里,总投资21.8亿元的公路,需要政府诸多相关部门的审批。整个建造过程中,也应该有多个部门监管。而这条一开始就“违规”建造的公路,表明许多官员的责任缺失。而这种失职行为,导致了对施工质量的放纵,最终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只顾追求政策利益、忽视政策规则,追求工程“面子”、忽视工程质量的行为,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对此种现象和行为,必须从国家层面上,一查到底,依法惩处。 新三公路事故的发生,还有许多让我们反思的问题。比如,按照国家政策,新建二级公路必须在今年6月30日以前建成通车,才能享受国家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的补助。21.8亿元对当地政府不是一个小数目,面对如此巨大的政府债务,很难不拿出“以死相拼”的干劲卸掉。此外,既然当地公路主管部门知道“公路沿途地质脆弱、灾害频发,一直是洪涝和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就更应该强化工程质量,加强巡查,建立预警和应急防范机制。 (周太友)
编辑本段坍塌后续
被冠以“史上最短命”的新平至三江口二级公路自6月27日发生事故以来,当地官员以及专家的说法被认为是推卸责任,“地质灾害的说法显然在挑战常识。”目前,对公路质量鉴定的工作已全面展开。 “确实是偶发地质灾害” 2011年7月14日下午5时,一场大雨光顾了新平县城。在这个多雨的季节,新平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保翔就开始担心起地质灾害问题。新平县是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目前全县已确定了79个重要地质灾害检测点。2007年,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把新平县列为全国两个“区域降雨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研究”示范区之一。“新平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地质灾害频发。”张保翔说。 频发地质灾害的大背景成为新平方面对于这起道路事故的说辞。“这与事故有多少联系?地质背景必然导致公路坍塌吗?知道是地质灾害频发,为何不选择另外的修路方案?”网友“飞天猪”的说法极具代表性。“当时我们设计了两套方案,也提出了桥隧相连的方案,可也存在老路挖的废土方没有地方堆、环境压力大的问题,初设阶段通过比选和论证,依山建路的方式也是可行的。”事故路段设计方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蒋忠良解释道,“因为地质灾害是偶发性的,预测不了。修桥就能避免灾害吗,这谁说得清?” “确实是偶发地质灾害。”卜有章一再强调。事故发生后半个月,新平县又下起了雨,这个“危险”的信号让新平县感到焦虑。 “对公路质量有信心” 2011年7月14日下午,记者再一次踏上新三公路,满地依旧是滚滚落石,破碎道路又增多了。雨雾之中,通行车量不得不借道土路,公路沿线不时有小溪流下,水量大的地方还携带有泥沙,距离事故地点的峨德河隧道也被封闭了。 “莫非又出现新的事故?”卜有章告诉记者,除了2011年6月27日坍塌的100多米路段外,90多公里的道路还没出现其他问题。“这些数十米的陷坑是施工单位挖的,是为了自查质量的问题,并不是新的事故。”卜有章说。灾害发生后,事故成因一公布,卜有章本以为可以着手公路重建的问题,却引来了更大范围的争议。卜有章告诉记者,“用,只能用这种方式自查,才能证明我们对公路质量是有信心的。” [官方回应] 新平县对这次事故发布了新闻通稿,对于各方的质疑,进行了回应。 1. “史上最短命的公路”是如何造成的? “史上最短命的公路”,是雨太大造成的,还是因为路太差? 新平方面回应,据新平县气象局和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6月22日~27日,新平县内连续降雨,27日20时至21时县城至峨德河段出现强降雨,是今年以来当地最大的一次强降雨。降水已形成坡面径流,下渗水量一方面加重了填方区土体自重,一方面加大了静水压力,形成坍塌。灾害地点正处峨德河水系范围,山高箐深、地质脆弱,地形坡度大、土壤渗水作用强,灾害频发,是云南雨季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控地区之一。加之6月27日该片区发生单点暴雨,大曼线公路涵洞水产生洪水携带固体颗粒冲刷到峨德河沟渠,堵塞了沟渠,两股水混合成水石流大瀑布直冲刷路基,致使正在施工中的路基发生水毁。 在施工过程中,新平方面严格按照公路建设的相关要求,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史上最短命的公路’的说法,我是有意见的。”卜有章说:“我们本来就没有试通车,何来最短命一说?” 2.是否存在“未批先建”等程序性缺陷? 新三公路2009年10月开工,设计方案是翌年5月才得到省交通厅批复,是“未批先建”。 新平方面认为,新三公路的建设是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依规进行项目报批,一切手续完备齐全。水保、环保、土地、林地、文物、地震安全及施工许可等各项手续完备。工程建设不存在违规“未批先建”的情况。 卜有章说:“批复是什么一定要弄清楚。2009年我们就拿到了立项批复,随后就进行了招标设计,经过专家论证后,初设计中能施工的部分我们就可以先动工,一些需要调整的设计部分,我们就等最后的设计批复下来进行动工,所以才有了一个时间差,2010年5月拿到总的设计批复。” 3.是否因为“赶工期”而影响工程质量? 新三公路是不断赶工期修建起来的,工程质量不禁令人产生疑问。 新平县常务副县长刀有忠通报,根据已批复的可研报告,在招标文件中合理确定新三公路建设工期为18个月,2009年10月开工,2011年6月竣工。由于时间紧,为加快工程建设,减少各标段工程建设任务,新平把全长93.04公里的新三公路划分为11个合同段进行招标,进行合理组标,从始至终围绕18个月工期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工作,工程建设不存在“赶工期”情况。 卜有章也介绍,“整条公路施工自始至终围绕18个月的建设工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不存在质量问题。” 4.公路没有经过验收为何要通车? “我们考虑老百姓的出行是一个民生问题。”卜有章无奈地表示,今年6月,整条公路的路基、桥涵、路面、交安工程已基本完工,公路的防护工程和绿化工程没有完工,大部分标段的工程已经到了扫尾阶段。由于工程进行封闭施工管理,新平县江东与江西片区交通只得从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新平至漠沙老公路通行,或从新平-元江-漠沙、新平-新化-老厂-戛洒路绕行,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出行,群众通车的愿望十分强烈。根据新平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出行需求,对基本竣工的标段,能达到通行条件的路段放行车辆。 据了解,新平县原计划于6月30日举行新三公路的通车典礼,对基本竣工的标段,能达到通行条件的路段放行车辆。但因6月22日~27日境内连续降雨,导致新平县城至三江口二级公路K25+450~K26+480段发生路基沉降、路面开裂、挡墙局部位移,交警及路政部门及时在危险路段设立了警示标志,并取消了典礼。 [审计报告] 无一合同段按合同工期完工 在一份审计报告中,提到了公路存在的问题,玉溪市审计局对新平至三江口二级公路建设跟踪审计(第二阶段),路基工程10个合同标段约定显示:工程自2009年10月27日至2010年10月26日止,工期365天,无一合同段按施工合同工期完工。 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没有履行投标承诺,总监办、驻地办、中心实验室全部岗位监理人员基本没有按投标名单到位,更换监理人没有书面申请指挥部同意。之后,指挥部对监理人员进行了督察,提出了督察意见。可是整改后,监理人员仍然不是投标承诺的人员。总监办、驻地办、中心实验室大部分岗位监理人员职称和资质达不到招标文件的要求,无证上岗人员占40%。 [事件还原] 6月27日,新平县城至三江口二级公路试通车的第二天就发生坍塌事故,导致一辆途经此处的车辆翻下山崖,造成车内2人死亡、2人受伤,公路中断。 [专家调查] 3大原因导致事故发生 事故发生后,专家组形成了《云南省新平县新三公路K26+140~K26+300段坍塌调查报告》,详解了事故几大成因。 一、地形地貌。坍塌路段属于构造剥蚀中山地貌,峨德河切割较深,河谷为“V”形谷,两岸坡度45~65度。新建公路处于峨德河右坡岸,纵向170度,坡度50度,斜坡结构类型为斜交——顺向坡,属于半挖半填路段,挡墙高10.1~16.3米,自然状态下边坡稳定性差。 二、地层岩性。该段出露基岩为侏罗系蛇店组紫红色薄至中层状泥岩,岩体风化强度强至中等,开挖扰动后表层较破碎,工程地质条件差。而且新建路基尚未完全固结。 三、降雨。新平县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6月22日~27日新平县境内连续降雨,6月27日晚8时至9时发生单点暴雨,降水形成坡面径流,下渗水量一方面加重了填方区土体自重,另一方面加大了静水压力,形成坍塌。 因连日雨水和6月27日的单点暴雨,加之附近老百姓山地集水和大曼线公路涵洞雨水产生洪水携带固体颗粒冲刷到峨德河沟渠,并堵塞了沟渠,两股洪水混合成水石流大瀑布直接冲刷路基,致使路基不同程度发生水毁,强降雨导致滑坡坍塌灾害的发生。 专家的说法并不能完全消弭公众的质疑,官方不断强调的科学结论,却在网络上发酵成一场轩然大波。“我们尊重常识,也要尊重现实,如果不相信专家的结论,只能到现场来了解才更有说服力。”卜有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