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路在何方
记者:熊巧
2008年09月21日新世纪周刊
和很多问题一样,中国科普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体制上的
今年的全国科普日将在9月19~26日举行,据官方预计全国将有3500多项科
普活动与社会公众见面,预计直接参与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虽然国家一直在
加强科普工作,但很多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当下的科普现状并不乐观。
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
三年前一项由中科院等机构完成的调研报告指出,在中国,2人中有1人迷信
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然而,50个中国人中只
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
赵致真接受《新世纪周刊》访问时,对中国的科普现状颇为感慨:“中国科
普在某些方面也有发展,但和各行各业几乎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实在太不相称
了。看看这十几年国民经济增长了多少?大楼、公路修起了多少、电脑手机翻番
了多少?特别电视频道新开了多少?一方面媒体急剧膨胀,一方面科普逐渐萎
缩。”
在国内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其实也写了很多科普文章。在他看来,中国
科普作家普遍素质较差。“中国的科普写作长期以来是由一批非专业出身,甚至
本身就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靠东抄西凑在维持着,立场之模糊,观念之糊涂,
知识之陈旧,水平之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也难怪许多伪科学的著作都被当成
科普著作风行一时了。”
因为中国科普创作水平与美国差距实在太大,以翻译引进代替创作就成了中
国科普出版的大趋势,但在方舟子看来,这种翻译趋势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许
多在美国默默无闻的平庸著作,甚至是在美国恶评如潮的劣质著作,也被当作是
优秀著作引进。真正的优秀著作,也因为翻译水平太差而被糟蹋了。
依靠市场,又不能全靠市场
与此相对的,美国著名的两家科学电视频道——Discovery和国家地理频道
不光是在本国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主流媒体,国家地理频道还在145
个国家用超过25种语言播出大量科教纪录片节目。在中国,《神奇的地球》、
《狂野周末》是非常受欢迎的两档科学节目。
国家地理频道的副总裁史博恩介绍说:“我们是有115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大
的非盈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国家地理学会的分支机构。我们有科研机构,有
频道,有杂志,有地图,有书,电视节目,冒险的旅游项目。传播地理知识,进
行科学教育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我们既有盈利的项目,也有纯粹的公益项目”
尽管如此,“无钱寸步难行”,除了政府投资和企业赞助,他们还在市场上
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并将之回馈到需要大量资金的科学传播事业。市场的压力下,
他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片子拍得有故事性和娱乐性,尽可能多地吸引付费观众。该
频道 60%以上的收入就来自于这些收看电视的家庭,而只有不到40%的收入来自
广告。
发达国家科学媒体的成功显示了市场的力量,方舟子比较赞同发挥市场的力
量:“科普创作还是应该以学术界、民间和市场为主导,政府如果直接插手很容
易变样,出版社如果从政府那里要来科普出版经费,没有赢利的压力,就没有推
销的动力,变成为关系稿出版服务,即使有优秀作品也被埋没了。政府科普资助
应该主要用于科普场馆方面。”
在赵致真看来,市场并不是全部:“即使西方也没有完全把科普抛到市场大
潮中任其自生自灭,许多国家都在政策上给了科普诸多的优惠和倾斜。科普属于
教育的范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公益事业。科普作品具有商品属性,也必须走
向市场,但买主应该是国家,通过市场机制投放资金和选购科普产品。公众对它
的消费则是无偿的。”
《2007中国科普报告》披露的数据,2006年,四级财政对科协的补助中,科
普经费总额13亿元,这还是比上年增长52%之后的结果。
“永远不应该指望科普成为厚利行业。这和科普的根本宗旨和属性是背道而
驰的。”赵致真说。
重视科普创作
发展科普事业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家,赵致真说:“老一辈科普作家
越来越少了,再说,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何况这些铁会随着时间生锈。现在的
当务之急是发现和扶植青年人。”
中国为什么缺少优秀的科普作家?“科普在中国的地位很低,被当成了‘小
儿科’,在人们的心目中,科普创作是面向少年儿童的”,方舟子说,“说某人
是科普作家,就跟说某人是儿童文学作家一样,要比真正的作家低一档次。”
方舟子分析了中国科学家不愿从事科普的原因,“中国科学家的研究经费是
向政府申请来的,公众没有发言权,因此中国科学家们不觉得有向公众介绍自己
的工作的必要,而把科普工作当作是浪费时间。”
“从体制上看,美国学术研究的经费由民间机构和政府提供,而政府的资金
来源,又最终来自纳税人,要受到纳税人的监督,所以从保障自己这个领域的研
究基金的角度出发,美国的科学家有必要让公众了解他们?难芯抗ぷ鳌C拦?目?
研机构,都把让公众了解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
“从传统上看,西方学者历来有普及意识,许多大科学家都同时是著名的科
普作家,甚至作为作家的名声盖过了作为科学家的名声。他们创作的科普著作,
不仅知识准确、观念新颖,而且文笔优美、生动,深受读者欢迎,发行几十万册
乃至上百万册都不罕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科普市场,由此带来的声誉和利润又
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科普创作,形成良性循环。”
“对现在的中国而言,科普的重要性丝毫不比科研低。中国要完成现代化进
程,科学理性应该成为社会主流,而科普正是在推动这一进程。”方舟子说。
办一个真正的科技电视频道
赵致真最大的愿望是办一个科技电视频道:“电视是最有效率的,一个电视
节目全国人民都能看到,好多显微镜、内窥镜、红外紫外线下的景象都能形象地
展现出来。我十几年来多次担任各种国际科技电视节的评委,亲眼看到美国、欧
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普电视节目的产量之多、质量之高、题材之广、知识之新。
中国科协作为科普的责任单位,应该有权掌握和使用最先进的手段电视,不能将
科协的手段限制在科技馆,甚至乌兰牧骑式的大篷车、橱窗和展板。”
“我在1999年第二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做过一个大会发言,呼吁建立电视
科技频道,李岚清副总理曾经当场表态支持。又是8年过去了。中国天空的电视
频道增加到了上百个,卫星资源也更加富富有余。但仍然没有一个真正的科技频
道。这次周光召院士给《科技与奥运》题词,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真抱歉,当
年没把科技频道搞起来。’”
赵致真认为央视10套办得很好,很有文化品位。但却并不是大家当年呼吁和
渴望的科技频道。
对于如何发展科普电视,赵致真说:“我认为科普事业的真正兴旺发展,要
靠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的积极性。光靠政府包办是不行的。这也似乎是今
天中国科协的思路。民间力量的壮大,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成熟的标志,一些实力
雄厚的大型科技企业,应该很好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为国家挑起普及科学的
重担。他们也会因此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并最终得到回报。我这次做《科技
与奥运》就是交通银行出的钱。政府对科普的支持除了从宏观上颁布法规、制定
纲要外,还应该细化为具体的扶植政策,包括有效的奖励机制、税收优惠和公平
竞争办法,并增加民间力量大规模参与科普的机会和渠道。在大众传媒中,科技
内容的“开放”应该最易行和最“安全”,争议也是最小的。”
“要是办起科技电视频道,每天有丰富的科技新闻,国内外的精彩的科技大
片,科技竞赛,发明,科幻电影电视,调动各个协会的力量。收视率也决不会比
其他频道差。据我所知,科协当初都做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