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科学主义在中国:争论还将继续
范岱年
唯科学主义在中国:争论还将继续
(2005-11-18 10:42:19)
自从近代科学建立并发展以来,哲学中的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唯物主义)都有所发展。这种哲学把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的部分。反对这种观点的人把这种观点贬称为唯科学主义。([1])但实证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都乐意把自己称为自然主义者。实证主义后来发展成为逻辑经验主义,他们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倾向,要取消形而上学,强调实证方法,要建立统一的科学和科学世界观。唯物主义后来发展成辩证唯物主义,他们也有很强的自然主义倾向,反对机械论的形而上学,强调实践,也要建立统一的科学。但由于西方世界有很强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传统,所以他们也重视人本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者费格尔说,“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应该是我们的箴言。”([2],第1页)而马克思也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2],第1页;[8],第77页)
可是,自然主义哲学今天在世界上仍很有影响。例如,澳大利亚的C. A. 胡克,他致力于自然主义实在论的研究。他把自然界、人类社会都看成是非线性的、不可逆的和功能上不可还原的复杂动力学系统。他们已尝试对真理和理性作了自然主义的(或科学的)说明,虽然其中的困难是令人生畏的,“对善和美尚未作任何说明,但他们仍希望对善与美作出自然主义(或科学的)说明。其中的困难将更加难以克服。([3])所以,今天仍有人认为科学是可以对伦理道德和审美判断作出自然主义的、科学的说明的。当然,要完成这一任务,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可见,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争论,将是长期的。
新中国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方面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但在政治体制改革、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建设方面还有十分艰巨的任务。现在提出“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是一巨大进步。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加强中国的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五四传统,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既要人文,也要科学),也需要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中的优良传统,融合创新,才能成功。光靠科学是不够的。
甘阳提出,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三种传统的融会。一种是中国儒道互补的传统,仁爱是这种传统的精髓,第二个传统是毛泽东时代形成的平等与参与的传统,第三个传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对于市场经济的信念和对于自由的追求。甘阳认为,“中华文明未来的形态,很可能是三种传统在相互冲突之间的融合与交融。”([4])我基本赞同甘阳的意见,但觉得也要继承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努力吸收外来文化,包括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个性解放等等启蒙思想。(全文完)
参考文献
[1]江天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1996年第11期。
[3] R. S. 科恩,《当代哲学思潮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页。
[44]C. A. 胡克,《自然主义实在论:纲要和研究纲领》,《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2期,特别是第5页注1。
[4]《甘阳访谈: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复兴》,《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2月30日,第3页。
(范岱年)
文章来源: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col36/col76/XXXXXXXXXXm1?id=6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