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科普一下最近流行的创客与创客运动
12112014/04/06科学技术学 IP:河南
本文转自 http://www.kechuang.org/?p=96

内部指导

创客与创客运动

刘 虎
(创新工程局)

近两年,“创客”和“创客运动”等新名词风靡媒体,伴随这些词的经济活动也获得快速增长。例如2013年南方创客从海外众筹的资金已达1000万美元规模。如果把打出创客旗号的私人设计工作室、个体套件商、发明创业团队都划入创客的范畴,可以得到超过200%的年增长率,2013年的经济规模估计在10亿元人民币数量级。虽然总量不大,引起的舆论关注却超过任何传统经济活动。
部分地方政府看到了“创客经济”能带来的创业就业契机及其背后的文化发展内涵,积极给予扶持。各地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各种创业队伍和创作团体纷纷挂出创客的牌子,互联网上也风起云涌,蔚为壮观。
介于我国的创客发展即将面临一个新的阶段,我们通过本文来介绍有关背景知识,供大家参考。

1、创客是什么

一般认为“创客”是对“Makers”的巧妙中译。正如其英文旧意,在创客概念传入中国的早期,被许多人认为是DIY爱好者的时尚称号。创客一词的诞生与近年来“某客”、“某族”、“某友”在汉语中的流行有关,比如“geek”被译为“极客”。显然,“Maker”译为“创客”是再好不过的,虽然看起来“creator”(创造者)更适合这个中译。在国外,Maker和Hacker(黑客)的意义有一定交叉,“Hacker space”就指创客空间。创客在中文界流行开之后,就很难说它应该对应什么英文了,中国文化已经赋予了它更为本土的涵义。在西方,Maker和Hacker的意义也同样因为这场“运动”而有了极大的扩展。

从字面看,创客倾向于动手制作。维基百科上说“创客是一群酷爱科技、热衷实践的人群,他们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百度百科上说创客是“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而事实上大家都在努力盈利。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狡猾的克里斯?安德森干脆只讲现象,不说定义。的确,很难提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因为创客的精神之一恰恰是“没有权威定义”。每个人都可以称自己为创客,也可以指出某些别的人不是创客或者是伪创客。几乎每家创客空间、每个创客相关的网站,都试图用一句简短的话阐释他们认定的创客灵魂。

创客运动描述的是创客与传统社会碰撞的过程。把国内外主要创客“领袖”的理想归纳起来看,创客运动会彻底瓦解旧经济秩序,建立一套以创客为人们的生存方式,结构极度扁平的社会制度,以至于经常被冠以“工业革命”、“新经济革命”等词语。创客领袖们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展望是很有道理的,但对创客和创客运动所处的角色当然是尽力夸大。在这种认识下,创客运动被赋予了理想主义色彩。

不论什么概念,只要能够吸引不同阶层的人形成有深度的跨界连接并产生多赢效应,就有机会为社会带来价值。国内创客组织做得较多的工作是把各种具有潜在互利关系的社会资源调动,在创新的旗帜下结义,从而诞生新的经济生命。除此之外还开展具体的科普宣传,基础动手能力培训,创业孵化等许多活动。创客经济没有确切的边界,广义的看,创客发挥自己的兴趣,通过研究、制作、讨论、分享、竞赛、会展等创造出价值,从而引起经济领域的各种效应,皆可视为创客经济的组成部分。

多数创客对新奇的科技创意和产品感兴趣,喜欢玩科技、黑科技。如果忽略理想主义的东西和世俗化的运作,追逐兴趣,亲手创造好玩的事物是人们在创客运动中体验到的核心价值。

2、创客兴起的时代背景

互联网发展到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以及物质生产的高度发达,是创客兴起的大背景。由互联网到创客,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事件,而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系统发力的结果。

自古以来就有创客,早期如阿基米德或者达芬奇,近期如各种发明家。从前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创客,需要具备较为苛刻的条件——要么具备很好的物质条件,要么有艰苦执着的精神,或者就要有非常精明的头脑。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种情况仍然没有根本改观。

21世纪以来,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后现代文明极大的降低了普通人参与和传播创新的难度,增加了产生创新的维度,甚至改变了创新的内涵。降低的过程有时是直接的,例如知识分享和获取;有的是间接的,例如开启了电子商务时代。需要指出,不能简单的认为互联网降低了技术创新的难度。事实上目前要做出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已经极为困难了。更准确的表达应当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门槛大幅降低,并且传播创新成果也变得相对容易。许多以前不太关键的创新维度(例如体验的创新)变得重要;许多在从前必死无疑的小众创新也能获得足以支持生存的消费量;许多之前需要庞大机构才能完成的创新,现在依托各种在线工具链和多如牛毛的在线供应商就可以由个人完成。至于有多少属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创新”,则是另一回事。

从消费方面看,人的需要已经远远超出温饱范畴,较高的消费层次一直是多数人的追求。高的消费层次包括了对物质品质和对人文体验的追求。与之对应,要维持资本利益,必须抓住新的产业增长途径——通过创新不断开发潜在需求甚至创造新的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两者的结合速度空前提高。结果,不论生产还是消费,都对创造性劳动表现出旺盛需求。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对非创造性劳动的需求必然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对基础资源需求的增幅也明显放缓。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就业形势的紧迫是不可逆转的。多出来的人口的出路在哪里?在传统的一二三产业之外,以创造性劳动为主要活动,劳动与消费独立进行的第四种产业吸收了很大一部分。在已有词汇中,“智慧产业”与之接近。

从事创造性劳动的门槛大幅下降、市场需求旺盛、潜在从业人口聚集等,都在促进所谓第四产业的成长。这些为创客的流行提供了土壤,创客本身也成为第四产业的一种具有较强亲和力的从业形式。

从理论而言,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1)知识已经超过人类智能的极限

很难准确计算现在人类知识的总量有多少。但是有一点却显而易见:知识的量和复杂程度,都超过了大脑的承受极限。如何能够负担如此沉重的“文化财产”呢?曾今,人们用细分知识领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单纯采用这种方法的效率已经很低了。有三种可能的途径可以解决这一矛盾。一是在人脑之外建立一套与人脑结合紧密的辅助系统,接管尽量多的知识,同时又能为人灵活使用。二是将人脑以某种形式联系起来,以使每个人分散拥有的知识、体验、技能甚至情感能够被任何个体感知和利用。三是知识的创造和利用形成层次,某些层次放弃“知其所以然”的原理型应用,转变为“知其然”的增量型应用。现在,这三条途径都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如果没有这种进步,绝大多数人可资利用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只能担任某个大机构的一颗螺丝钉才有前途,创客的生存方式就不可能大量出现。

值得一提的伟大进展是建立了“工具链”的概念,使得与创造有关的所有辅助工作的难度都大幅下降了。例如,我们不用精通程序设计,可以用matlab从数学函数直接生成程序或逻辑电路。不用精通结构力学,就能用软件从一个大坝的简单特征条件,导出整个大坝的初始设计。开源社区的经验,可以保证只要前人做过这个工作,后人就能信手拈来,工具链本身也会得到扩大。专家咨询系统,博弈、运筹方面的工具,已经延伸到政治、军事和社会文化领域。这些新的进展,让人们能够专注于发挥创造性——这是计算机目前唯一不能做的事情。所谓“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乘着工具链自由翱翔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我们把所有与上述生活方式类似的现象称为大脑与“外脑”的契合。在这些条件的支撑下,创客们创造较大的价值成为可能,也才能建立经济基础。

(2)工业劳动和人类劳动分离

工具链与自动化的结合,终将使绝大多数人从大工业退出。这个进程虽受限于技术、经济甚至左派政治等多方面,但没有可行不可行的问题。人类劳动跑到哪里去了呢?大体上可以预见几种形式。创造性工作和纯学科(例如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当仁不让,然后是消费的内容必须是同步进行的人类劳动的方面,如服务、文艺表演,最后是服务于个性需求、亚文化需求的方面,例如收藏、鉴赏、已有产品的人性化再创新等。极端一点看,其实人们都在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和所谓劳动成果只是兴趣爱好的副产品。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大概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下岗问题,但是会让惊人数量的年轻人必须选择“创客”这样的生活。创客当然不应当是被迫的,但是当工人也不是被迫的,为什么工人成为主流了呢?

工业劳动和人类劳动分离也是一种“革命”,当它完成的时候,即可宣布工人阶级退出历史。

在许多人看来,“创客”不外乎是一帮不务正业的年轻人干着没名堂的事而已。但是他撞上了几股洪流的交汇点,总体趋势几乎不可能逆转。需要强调,这并不代表“创客”这个词和“创客运动”的形式必然流行下去。在此趋势下,具体名称和形式的变迁是不可预测的。

3、创客经济的模式

创客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以至于“创客经济”是否能够形成气候,一直众说纷纭。已有的“创客理论”总体上是宣言性质的,少有学术意义上的严谨论证。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与传统商业以及进一步的经济模式有什么不同。

(1)现在我需要一只水杯。传统的方法是在超市去买一只批量生产的水杯。创客经济的方法则完全不同,我应该自己画一个(如果我是创客),或者到网上去下载一个水杯的设计。然后,把这个设计发往制造中心,由他们制造出来并通过物流派送。当然也可以用我办公桌上的3D打印机把它打印出来。这个过程中,创造性的劳动是设计。制造和物流作为基础条件,很可能不需要任何人参与。

在这个例子中,创造性劳动消费第一次独立于制品消费,戏称为“灵魂和肉体分离”,时髦的说法叫做“比特与原子分离”。这是创客经济的基本模式之一。读者们可能会提出许多异议,比如单个制造的成本远高于批量制造,或者设计水杯是否能赚到钱。的确存在这些需要通过市场来平衡的问题,但是总会有一部分产品适用于这种模式。

(2)一个玩具制造厂需要给新产品增加机器聊天功能,但该厂不具有这样的设计能力。传统的方法是与有设计能力的方案商合作,或者聘请有设计能力的职工。创客经济的方法是:到“某宝”网站去订购若干创客的设计能力。这些设计能力是商品,针对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标价。

这个例子中,企业不需要聘请职工,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元创新以下的节点,都通过购买“外挂”的方式完成;另一种思想是基于“云设计”获取。这种模式意味着创客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人的岗位不再由组织分配,而是随时由市场决定。尽管目前还没有“某宝”这样的大平台,但是在各种技术网站以及线下的技术群体,包括创客空间中,已经成为常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合短平快项目,短期内尚不足以推广到系统性较强的领域。

(3)小明有一个创意并且设计出了初步的产品,想借此建立一家公司。传统的方法是自行出资创业,或者寻求投资支持。创客当然也要寻找资金,但并不来源于自己或者任何投资家,而是源于产品的潜在用户。小明通过“众筹”的方式得到资金:在众筹平台(通常是一个网站)上发布自己的创意及初步成果,邀请有兴趣的人资助。产品推向市场以后,将产品或相关纪念品发送给资助者表示感谢。多数资助者其实是冲着预购产品来的,许多创意在筹资阶段就已经“卖”出去几百上千套了。2013年,有个当时驻扎中国的微型飞行器研发小组,原计划在kickstarter网站(一个国际众筹平台)筹资1万美元,结果在筹资结束时,已经“卖”掉至少1500套,得到超过48万美元,约合300万人民币资金。照这个资金数量,似乎不用找什么投资就已经开始盈利了。

(4)一群创客在其中一位富豪的资助下建立了“创客空间”,置备了基础的实验设备。许多“专职”创客组成的创业小组前来落户。他们在这里如同封闭式开发一样迅速实现自己的创意,并且共用创客空间的实验条件。一般来说一个小组会首先通过创客空间的投资基金取得少量的种子资金(一般几万元数量级)。当创意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再与更多的投资渠道接触或投入众筹。这是一种叫做“硬件孵化器”的创客空间形式,是目前竞争力较强的创客实体组织。

上面有的例子具有中国特色,甚至有些方面与国外舶来的创客主义相悖。不过这不值得忧虑,创客运动本来就需要符合本土文化特色才能生根发芽。事实上,自封为创客的人非常多,完全依靠上述模式养活自己的屈指可数。大多数创客主要还是在传统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创客经济的方法,使得自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也许,这种渐进式的改变最具生命力;总体趋势下的具体经济模式还需留待未来探索。

4、创客空间

创客的许多实体工作都是从创客空间开始的,我们用一节来专门介绍。

我国最早的创客空间可以追溯到2003年。以后由大中学生在全国各地建立过多间简单的公共实验室,例如西安的科创实验室(2007年,主要从事化学实验),沈阳科创实验室(2011年,后改名沈阳创客空间)。十多年来,各类科技爱好者建立的这种工作室远不止上述这几家,只不过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创客空间”的概念。那么,科技爱好者们为何要建立公共实验室,或者创客们为什么需要创客空间呢?

经典型创客空间是一种技术实验“合作社”。对于科技爱好者而言,拥有一间设施齐全的实验室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建一个私人实验室不但需要花不少钱,还需要家人的支持和一些地利因素。同时它毕竟是私人空间,并不太适合集体使用,而科技爱好者们往往希望与兴趣类似的同伴结为团体。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不把设备和资金凑在一起,发挥集体力量,搞一间像样的实验室?

在西方国家,由于制造业已进入垄断和寡头垄断阶段,科技爱好者不易找到廉价的加工条件,许多事得自己动手。由于场地和大设备相对便宜,除了自家车库之外,建立公共实验室可以得到更好的制作条件和交流空间。创客的概念在国外已经出现很久时间,这样的实验室其实就是创客空间。

我国的情况则不同:场地和大设备昂贵,小工具、耗材和样品加工费非常便宜。加上国内科技爱好者数量较少,建立合作社的动力没有西方国家强,难度也大得多。所以尽管有建立实验室的梦想,能够实现的却不多。除了为数不多的公共实验室之外,多数创客空间与经典模式根本不同。极少有中国的创客空间注重实验室建设,也很少有较稳定的、依托社区的驻场技术队伍。国内创客空间多过客,为创客及其团队提供的主要是机会而非基础条件,各个创客空间虽然都宣称诞生了多少作品,但是在技术上却少有积累。

创客概念升温以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一些服务性质的创客空间,不再遵循合作社模式。原来的延伸功能,比如组织会展活动、接洽投资者、运营孵化器等变得越来越重要。创客空间传入中国时,技术合作社从未引起过重视,实际行动中几乎都侧重于运营和交流。比如我国某地的创客空间就经常为国际商业代理商开辟专场活动,吸引国内创客的产品与之对接。2013年出现了一些由企业投资的设备条件较好的创客空间,有望在今后几年改善技术面貌,但是胜算仍不大。因为前面已论述的原因,国内创客缺乏刚性需求,有实力的创客自己开间公司置备基本的设备非常容易,然后到本地创客空间去宣传推广、吸引伙伴就行了。

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创客空间社团化。多半创客空间其实是打着空间旗号的协会,具有松散型组织的特征。例如长三角某城市的创客们筹备创客空间,召集全市各地创客开了“一大”、“二大”,搞了许多社会推广活动,却始终没有见到“创客空间”的影子。事实上有三五个技术牛人,一个星期就能建起一间强大的创客空间。种种事例说明,我国创客对经典创客空间的需求缺少表达,对创客协会这样的组织却有较强需求。

创客空间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一群艺术家的共同工作室,可能是一群化学爱好者的实验场所,也可能是一个专门组织创客活动、展会的机构。主要类型有经典型、社团型、服务型、孵化器型等,每种类型都可能综合了其它类型的部分功能。社团型和服务型创客空间具有明显的影响力优势。相应的,企业和科技爱好者参加创客空间,能够加强市场与技术的互动,吸引更多外界资源,取得共赢效果。

源于同一街道、同一院落的基层创客文化成长缓慢。社区活动中心的建设工作已经全面铺开,许多社区甚至建立了科技馆。但是参加社区活动的往往以退休老年人为主,社区对于创客的温室作用接近于零。社区活动中心摆得下麻将桌,但从未见哪个社区活动室为年轻的科创爱好者开辟自由空间。如何加强基层创客文化建设,形成坚实的社区基础,成为摆在创客运动推动者面前的课题。

5、创客运动的启示

5.1、创客运动的正面意义

在创客运动掀起的创业潮中,的确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创业、互联网创业精英,为社会带来大量有益的新产品、新体验。创客运动所开发的新模式、新业态,能够缩短以人为基本单元的创造力到潜在消费需求之间的距离。

在这块土地上,普通公众掀起科技热潮的机会并不多。最近的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科学的春天”,从公交车售票员到锅炉房老火夫纷纷搞起发明创造,立志为四化做出新的贡献。创客运动是新世纪第一次群众性的科创普及运动,它使科技爱好成为时尚,吸引更多人把自己的能力投入到有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因为市场经济基础更为完善,创客运动比80年代的“发明热”要实际一些。

工业发展使工人成为主流,人类从工业社会解放出来以后,以个体或团队为基础,从事创造性劳动也会成为主流,创客是这项进程的先行者之一。这些劳动人口将以什么方式存在于社会中?当工业福利足以支撑大部分人口不需要“就业”即能舒适生活时,社会将是什么样子?也许这就是创客的未来。

对于一个新生事物,用传统的思维去评论它的正面意义,远远没有这件事物的本来意义重要。我们能做的是接受、尊重以及正确的加以发展。

5.2、应当注意的问题

现阶段创客运动的文化、商业属性多于技术属性。引入创客概念,需要明确适用范围,取其精华。

(1)创客的概念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和社会关注度。在创客的旗帜下,一方面可以团结科技爱好者尤其是有创业理想的科技爱好者,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形成多赢局面。但是必须认识到创客和创客运动目前还没有独立的经济社会基础,它必须植根于各类实际社会生产部门。创客运动能否搞好,取决于是否与产业建设,或者校内外教育等方面结合好。

(2)商业性(或产业性)创客活动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不能盲目自大。这里所述的创客活动,包括创客项目、创客组织等方面。创客项目在经济上的成功率非常低,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以短平快项目为主的原因。在开展这些活动之前,有必要考虑清楚由什么样的人来做什么样的事。如果项目客观上具有较高可行性,又由一群有实力的人来做,只是用创客的形式,成功率会比较高。如果是因为举起了创客的牌子,所以要来做一件创客的事,成功率就比较抱歉了。

(3)对于技术人员和公共实验室来说,技术建设和能力建设仍然是重点。加强技术专长是明智的,只有研究实验才能产生成果,社团式的“搞活动”搞不出技术成果。在技术专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就成为了高级创客和高水平创客空间。在团结其他资源合作共赢方面,可以借鉴创客协会的形式和影响力,也可以藉此激发灵感产生创意,但不要因此忽视技术优势。

(4)最近许多人受创客运动的鼓动而变得浮躁,盲目追求跨界混搭,风险是比较高的。作为个人,追求新的领域,拓宽视野值得鼓励。但必须注意到,能够有所成就的必然是在新领域本来就有禀赋的人。当前热门的“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是一项不容简单对待的复杂社会课题。不能鼓动虽然爱好但毫不擅长的人把爱好变成主业。

2013年8月初稿内部发行,2014年3月公开,2014年5月修订第二版。

发表情况:本文被《成都工业与企业家》杂志全文转发。

[修改于 7年7个月前 - 2016/10/04 02:30:55]

来自:科创总论 / 科学技术学
6
已屏蔽 原因:{{ notice.reason }}已屏蔽
{{notice.noticeContent}}
~~空空如也
rudolf
10年1个月前 IP:未同步
680395
美国的车库里诞生了像斯尼、hp以及其他众多的大公司,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车库文化,很多人问:为何中国就没有车库文化?那是因为要有【车库文化】首先得有个【车库】,而在中国能有个车库的人实在不多。
+50
科创币
20!Dopaminor
2014-04-06
-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1109224398
10年1个月前 IP:未同步
680689
了解了解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novakon
7年7个月前 修改于 7年7个月前 IP:广东
826380
不论什么概念,只要能够吸引不同阶层的人形成有深度的跨界连接并产生多赢效应,就可以为社会带来价值。国内创客组织做得较多的工作是把各种具有潜在互利关系的社会资源调动,在创新的旗帜下结义,从而诞生新的经济生命。除此之外还开展具体的科普宣传,基础动手能力培训,创业孵化等许多活动。创客经济没有确切的边界,广义的看,创客发挥自己的兴趣,通过研究、制作、讨论、分享、竞赛、会展等创造出价值,从而引起经济领域的各种效应,皆可视为创客经济的组成部分。
一件通力合作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和是否产生了“多赢效应”无关。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抢银行。抢劫金融机构,是一件需要不同阶层的人形成【有深度的跨界连接】并产生【多赢效应】的工作,但并不会为社会带来价值,反而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既然【是否为社会带来价值】是不确定的(文中也并无证明),不应声称“就可以为社会带来价值”。

因为看到此段被他人用于引证其“创客活动”之政治正确性,特在此提出。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虎哥
7年7个月前 IP:四川
826382
引用 novakon:
一件通力合作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和是否产生了“多赢效应”无关。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抢银行。抢劫金融机构,是一件需要不同阶层的人形成【有深度的跨界连接】并产生【多赢效应】的工作,但并不会为……
考虑一个问题:一帮小伙伴相约一起创业,并且还得到了天使。但世事难料,最后创业失败,而且钱也烧完了。这种情况,到底是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还是消灭了价值呢?
回到创客的情况,很多时候一大帮人吹水,最后除了交流思想之外,啥具体事情也没做,这是否产生价值?
这就要看在什么尺度来看问题。我们排除有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情况,那么抢银行是不是为社会创造价值?这还真不好说,至少在我看来,社会成为某种样子,是它自行平衡价值的结果,其中就包括盗窃、抢劫,也包括创业失败。如果想这些都没有,很可能只能玩计划经济。
所以这里的焦点是如何定义和衡量社会价值,这在原文中没有严格界定,推理的逻辑也就不严密。但由于社会价值问题是个千古难题,我打算采取的办法是把“可以”改为“有机会”,使之回归概率事件。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noob
7年7个月前 IP:广东
826401
小时候以为,只有农民和矿工等才是真正能产生价值的人(提供能源、食物、材料),真正生产出人们必须的东西。啊,还有科学家,提供技术,然后就没了。哦,还有,城里人似乎只是干些有的没的然后吃白食.. 用着自己印出来的钞票免费拿吃着农民给的食物,然而农民并没有拿到什么真实的回报(???小时候的想法真奇怪
后来,想到农民生产东西也是地区集中生产同类作物效率高,于是需要分配和运输,这个时候参与运输和分配的人也产生了价值。(城里人都是科学家,都是文化建设者?)

...待续
引用
评论
加载评论中,请稍候...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
折叠评论

想参与大家的讨论?现在就 登录 或者 注册

所属专业
上级专业
1211
进士 学者 机友 笔友
文章
409
回复
1202
学术分
33
2005/08/31注册,23天22时前活动

科创消防局

主体类型:个人
所属领域:无
认证方式:手机号
IP归属地:未同步
文件下载
加载中...
{{errorInfo}}
{{downloadWarning}}
你在 {{downloadTime}} 下载过当前文件。
文件名称:{{resource.defaultFile.name}}
下载次数:{{resource.hits}}
上传用户:{{uploader.username}}
所需积分:{{costScores}},{{holdScores}}下载当前附件免费{{description}}
积分不足,去充值
文件已丢失

当前账号的附件下载数量限制如下:
时段 个数
{{f.startingTime}}点 - {{f.endTime}}点 {{f.fileCount}}
视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音频暂不能访问,请登录试试
支持的图片格式:jpg, jpeg, png
插入公式
评论控制
加载中...
文号:{{pid}}
投诉或举报
加载中...
{{tip}}
请选择违规类型:
{{reason.type}}

空空如也

加载中...
详情
详情
推送到专栏从专栏移除
设为匿名取消匿名
查看作者
回复
只看作者
加入收藏取消收藏
收藏
取消收藏
折叠回复
置顶取消置顶
评学术分
鼓励
设为精选取消精选
管理提醒
编辑
通过审核
评论控制
退修或删除
历史版本
违规记录
投诉或举报
加入黑名单移除黑名单
查看IP
{{format('YYYY/MM/DD HH:mm:ss', toc)}}